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谢(xiè)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6/05 17:24
【摘要】
系承伯夷,始祖为申伯。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二十四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谢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谢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黄帝之后的任姓。据《左传》、

系承伯夷,始祖为申伯。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二十四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谢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谢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黄帝之后的任姓。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相传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任姓建有十国,其中第一为谢国。夏、商、周三个朝代,谢国一直未见记载,《诗经·大雅·嵩蒿》中才提到它,诗中叙述了周宣王派召公营造谢邑,赐给申伯的经过。说明此时谢国国君已经失掉了国家,其子孙流散到各地,他们就以原来的国名谢作为姓,是为河南谢姓。②源自姜姓。据《元和姓纂》、《姓谱》记载,相传上古炎帝,因居住姜水流域,因以为姜姓。传至殷商后期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周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姓的始祖。历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将伯夷的后裔他的母舅申伯封在谢国。谢国故地在今河南唐河县境,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后来申伯失掉了爵位,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攻申,不久灭掉申国,按当时的习俗,申伯的后裔,就以国名谢作为姓,是为河南谢氏,史称谢姓正宗。③源自他族改姓。据《旧唐书》记载,卫州人谢偃之祖孝政本为鲜卑族人,为直勒氏后裔,后改为谢姓。

〔郡望〕谢姓郡望主要有陈留郡、陈郡、下邳郡、会稽郡、冯翊郡等。陈留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堂号〕谢姓以陈留、会稽、威怀、安晋等为其堂号。威怀堂、安晋堂:那是因谢安命名的。晋朝时候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都遭拒绝。到了40岁他才当了司马。桓温想篡位,把谢安扣押起来,谢安坚决不屈服。桓温失败后,朝廷知道谢安的气节,就拜他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他一心辅晋。淝水之战,谢安为征讨大将军,派侄儿谢玄,把苻坚打败,使晋朝转危为安。从此谢安的恩威连外国人也都怀念他、服他、怕他。

〔堂联〕谢姓的堂联有:乌衣望族(谢弘微等望族居乌衣巷);凤羽名流(谢超宗)。庭生玉树(谢玄);世济凤毛(谢超宗)。江左称风流宰相(谢安);程门重道学先生(谢良佐)。东山系望于苍生(谢安);西堂自夸夫奇梦(谢灵运)。东山丝竹陶情早(谢安);春草池塘得新句(谢灵运)。治法轻能退谷(谢金銮);文章美若叠山(谢枋得);绝粒元都,忠义两尽(谢枋得);悬旌唐县,节孝双奇(谢万程)。施障解围,曾传才女(谢道韫);托佣诛盗,群仰勇娥(谢小娥)。诔拟芙蓉,藻思挹凤毛之彩(谢超宗);赋成鹦鹉,风华袅蓝王之烟(谢庄)。决心扶世运;翘首望神州(谢觉哉诗联)。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谢灵运);志趣尚雅,醉卧东山白云(谢安)。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谢晋元自题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谢冰心厅堂联)。〔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谢氏45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谢氏270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307例。谢姓的历史名人西汉有彰侯谢殷;汉代有谢弼,东武阳人;东晋宰相、书法家谢安,名将谢玄;晋才女、诗人谢道韫,又有谢安,字安石;南朝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谢灵运;宋代宰相封惠国公谢元叔。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谢姓71260人,临汾市6955人,洪洞县425人。

〔供橱〕谢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三号供橱。

〔家谱〕谢姓的家谱有:《全国谢氏族谱十卷》(南开大学);《全国谢氏通谱》(广西图书馆(存三十册));《全国谢子春后裔谱系□□卷》(四川遂宁一派出所(存二卷));《辽宁谢氏谱册一卷》(辽宁本溪小市镇谢家岁子村);《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镇江市博物馆);《浙江余姚四门谢氏续谱十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安徽旌德谢氏重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安徽省博物馆);《江西萍乡萍北灌树下谢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江西图书馆(存卷首));《山东栖霞谢氏谱书一卷》(山东栖霞县后亭口村);《河南太康严坪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哈尔滨师范大学)。

〔字辈〕清光绪十九年谢境艹合廾修《谢氏家谱》,江西丰城谢姓一支字辈谱为:“翊世日本玉树增,逢源立善启书城,远孙克绍先宗绪,其振英贤有大名。”又清光绪二十八年谢升贤纂修《谢氏家谱》,福建闽州谢氏一支字辈谱为:“慎言省行,绪祖绍行,志承家泽,敏昭可宪。”

〔迁徙〕谢姓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带,据《诗经·大雅》记载:“申伯,王缵之事,子邑子谢,南国是式”。可见,当时申伯的名望,是何等之大。《诗经·大雅》之所以把谢国形容为“南国是式”,是因为,当时周天子的都城在洛邑,即今河南洛阳,而谢国的位置正在今洛阳南方,因此才会被称为“周之南国”。发源此地的谢姓,因一开始地位世代显赫,族大望众,以致后来成为了谢氏家族主要来源,谢氏最初也正是在此地得到迅速的繁衍,后成为谢氏分支迁徙的聚居地。春秋战国时期,除谢氏分支迁徙河南各地外,已有谢姓东迁至山东,南迁至湖北的荆山、湖南江永,西迁居于四川涪陵。汉代以后,谢姓的郡望和聚居地又增加到了会稽郡、冯翊郡、下邳郡、江西九江、章陵、爿羊爿可等处。晋代,陈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徙繁衍的康乐谢氏。与此同时,又有谢氏北上西迁至陕西冯翊郡,南迁居四川成都、彭水、云南永昌一带。谢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之际,也是谢姓世族繁衍和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晋室南迁以后,淝水一战,谢姓在江左大红大紫,跟王姓同时成为门第最高的世族,谢氏历史上的名人也大都出在这一时期,而且几乎都是陈郡阳夏人。由此地再度大举南迁的谢氏,形成了会稽一带最大的望族。今天江南一带的谢姓多由此地播迁而去。谢氏入闽,始于晋末。据《谢氏族谱》记载,其始祖因避乱,居于闽地宁化,升平之后,再迁江西雩县。唐初,又有谢氏入闽。另据《永安谢氏族谱》记载,祖为光州固始人,从王审知入闽,始迁泉州之安溪县永安居焉。明洪武四年,有一支由江西雩县迁入广东梅县,或由宁化迁居广东大埔,后再居梅县。总之,宋元以后谢姓便遍及全国各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永城谢氏一支始祖讳金明,明朝洪武三年春,由山西洪洞迁居河南永城县古城村,迁居时携四子,将四子分为崔、谢、张、陈四姓,祠堂对联为:“西本洪洞绵世泽,东迁永邑振家声”;滕县谢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望冢乡西谢庄村;孟津谢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长子县东南乡由洪洞大槐树迁居孟津县铁射,二世祖三人,仲德、仲和、仲义,迄今已传24世;濮阳谢氏一支始祖讳卉,于明初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奉旨偕兄讳花迁居濮阳县谢家店村;濮阳谢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毕氏胡同村迁居濮阳县五星乡谢店村;濮阳谢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古槐迁居濮阳县五星乡西八里庄村;濮阳谢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四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子岸乡村;濮阳谢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五星乡梨园村;永城谢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永城县大谢庄村;滕州谢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滕州市西谢庄村;束鹿谢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末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束鹿县于家庄村;保定谢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保定市西关街,后人在保定府西关开了一个酱菜铺,取名“老槐茂”,开铺先祖叫谢德先;顺义谢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顺义县尹家府村;丰县谢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临猗县经洪洞迁居丰县谢集村;阳谷谢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四棚镇谢庄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