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沈(shěn)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9/27 17:12
【摘要】
系承周文王,始祖为沈逞、公子贞。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三十七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沈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沈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姬姓。据《新唐书·

系承周文王,始祖为沈逞、公子贞。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三十七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沈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沈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姬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记载,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西周初年,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旦摄政,但三监不服,武庚勾结三监联合东夷反叛,但终为周公所灭。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又称冉季载,因平叛“三监”有功,周公把其举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又将这位叔叔封于沈,沈国故地在今河南平舆县境。鲁成公八年(公元583年),沈国被晋国灭掉,沈国国君的儿子逞逃到楚国,就以国名沈作为姓。是为河南、安徽沈姓。②源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楚国有沈邑,唐代属颍川。沈邑故地在今安徽临泉县,后移至河南沈丘县境地,又一说沈鹿地在今湖北钟祥县东。楚庄王把公子贞分封到沈鹿,公子贞就以邑名沈作为姓。是为河南、湖北沈姓。③源自金天氏。据《姓氏考略》、《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沈、姒、艹辱、黄四国皆为金天氏少昊裔孙台骀氏之后,沈国故地在汾河流域,后世沈氏多出其裔,是为山西沈姓。

〔郡望〕沈姓的郡望主要有吴兴郡、汝南郡等。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南)。相当于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地区。

〔堂号〕沈氏以吴兴、梦溪等为其堂号。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

〔堂联〕沈姓的堂联有:汝源流彩;玉渚分华(沈国发源地)。四声作谱(沈约);三善名堂(沈度)。三善名世(沈度);四韵家声(沈约)。石灯留待(沈彬);云巢成编(沈辽)。永明创体(沈约);叔度同流(沈马士)。定情诗成于博士(沈真真);守宫论高出女官(沈琼莲)。泰运初开期偃武;师资共仰继休文(沈约)。定期诗成于博士(沈真真);守宫论高出女官(沈琼莲)。创新声律永明体(沈约);善作传奇不俗文(沈既济)。匡正名贤,克驾修文之彦(沈亻全期);人伦师表,岂惟良史之才(沈约、沈既济)。存中仗义争一统(沈括);确士潜心选四诗(沈德潜)。清操过人,义伦图书数卷(沈义伦);和气接物,零陵雅气一腔(沈零陵)。阿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撰赠茅盾)。春兰早芳,秋菊晚秀;浊醪夕饮,素琴晨张(沈尹默自题联)。渔艇到门青涨满;书堂归路晚山晴(沈德潜自题联)。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沈氏54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沈氏423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508例。沈姓的历史名人南朝时梁国宰相、文艺理论家沈约;隋末梁王沈法兴;唐代有宰相沈君谅;宋代科学家、《梦溪笔谈》作者、官拜翰林学士沈括;明代画家沈周;清代文学家、诗人、太子太师沈德潜,又有文学家、台湾文学开拓者沈光文。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沈姓20761人,临汾市2561人,洪洞县92人。

〔供橱〕沈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五号供橱。〔家谱〕沈姓的家谱有:《河北清河沈氏族谱四卷》(河北清河县沈儒林村);《上海松江娄县沈氏家谱四卷》(上海松江县博物馆);《江苏淮安迁淮沈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江苏淮安县图书馆);《江苏南通通州沈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北京图书馆哈尔滨师大);《浙江杭州武林沈氏枝谱》(北京图书馆(二部));《安徽青阳南洪沈氏宗谱八卷》(河北大学);《安徽五河沈氏宗谱二卷》(安徽五河县文化馆);《福建晋江沈氏族谱》(台湾);《山东武城沈氏宗谱十卷首一卷》(北京图书馆);《河南商邱睢阳沈氏家谱不分卷》(历史所);《广东恩平陡门沈氏宗谱八卷》(辽宁图书馆)。

〔字辈〕清光绪二十三年沈福氵影等修《沈氏家谱》,浙江绍兴沈姓一支字辈谱为:“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续修字辈谱:“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

〔迁徙〕沈姓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地区,其大致播迁情形,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资料记载,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以后,其王族子孙逃奔楚国,以国为氏称沈氏。当时逃奔于楚国的是季载的后裔子逞,其孙沈尹戍,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尹戌之子沈诸梁,世袭官左司马,并食采于叶,号叶公。其后便世居于叶。秦时,至沈诸梁曾孙沈逞,召为丞相,不就,居沈丘,建沈亭于颍水之滨,游钓终身。逞子沈平,封竹邑侯。平子沈遵,汉时为齐王太傅,徙居九江寿春。其后子孙在东汉有多人入朝为官。东汉时有沈戎,任九江从事,因说降“巨贼”尹良有功,被光武帝封为海昏侯,辞不受,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此为沈姓南迁之始。沈戎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族派不断庞大,故沈姓后裔多以“吴兴”为堂号。魏晋南北朝之时,也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其间所形成的“吴兴”郡望,成了沈姓世代繁衍的中心。其后不断地向四周播衍。至唐代以前,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沈氏入闽,始于唐初,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随陈元光开漳偏裨,有沈世纪从陈王政领军入闽??日与元光披荆棘,开村落,翼地数千里,子孙散处龙溪、漳浦、南靖、长秦、诏安等处。”其后入闽者增多。于唐末有沈氏入粤者。另外,唐时,沈姓在我国北方得到新的发展。至宋末,因金兵南下中原,宋室南迁临安,北方再一次遭受了空前的浩劫,迫使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其中也有沈姓。南迁的结果,使沈姓族人在江南的分布更广。其中今福建、广东等地沈姓人口增加的最多。至明、清,沈姓遍及全国各地,并有沈姓开始由东南沿海向海外移居。由上我们也可看出,我国的沈姓历代也多是以江南为其主要的分布地区。洪洞大槐树移民黄骅沈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黄骅镇沈庄村;黄骅沈氏另一支始祖同范、李三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常郭镇柳林庄村;房山沈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房山区岳各庄村;和林格尔沈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和林格尔县舍必崖;随县沈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随县关山乡汪店村;阳谷沈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七级镇东沈庄村;阳谷沈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七级镇西沈庄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