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夏(xià)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1/30 16:08
【摘要】
系承夏禹,始祖为夏启、夏征舒。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五十五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夏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夏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潜夫论》。〔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姒姓。据《史记·夏

系承夏禹,始祖为夏启、夏征舒。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五十五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夏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夏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潜夫论》。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姒姓。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尧王时,鲧的妻子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尧王便赐禹姒姓。当时,中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帝尧采纳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水,鲧治水九年,采用堵的办法,水患未除。舜继帝位后,便撤了鲧的职位,改用大禹治水,并又派了契(商族的祖先)、后稷(周族的祖先)、皋陶(秦、赵祖先)等人协助他。禹总结了鲧失败的经验教训,以疏通河道来治理水患,治水成功。洪水排除后,禹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大禹因治水有功,舜王封他于夏,夏地即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境,后来又把帝位传给他。大禹死后,其子启建立了夏朝,夏朝始建都阳城,后又迁都斟寻阝(即今河南巩义市境),安邑(即今山西夏县),至夏末君主桀时再迁都亳,即今河南偃师境。夏立国四百多年,其传十三代十六王。后传至夏帝桀因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亡后,其王族遂以国为姓,称夏氏,是为河南夏姓。②源自妫姓。据《通志·氏族略》、《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西周初期,武王追封舜王之后妫满于陈,建立了陈国,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十六位王陈宣公杵臼时,其妾所生的儿子妫西,字子夏。为了与其他家族支系分别开来,妫西把自己这一家族的支系称作少西氏。妫西生御叔,御叔生下了征舒,字南。征舒才开始以祖父字中的夏字作为姓。亦为河南夏姓。③源自姒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姓谱》记载,西周初年分封诸候、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之后,给予采地,称夏候,其后裔以夏为姓。后来离开鲁国,至沛地之谯郡,遂为谯郡人。是为安徽夏姓。

〔郡望〕夏姓郡望主要有会稽郡、谯郡、高阳郡、鲁郡等。会稽郡:秦朝初年(公元前221年)置。在今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省西部一带,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

〔堂号〕夏氏以会稽、平水等为其堂号。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堂联〕夏姓的堂联有:真宰相器(夏竦);有大臣风(夏原吉)。涂山启瑞(夏氏);梁国授徒(夏恭)。名联四皓(夏黄公);望并三宗(夏馥)。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夏日永)。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夏执中书献孝宗联)。崇文陈五事(夏崇文);正夫贵三惜(夏寅)。泉流东海千层浪;日照南山万树荣(夏姓寿联)。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夏方庆诗联句)。野叟曝言留名远(夏敬渠);江山佳胜惠世长(夏圭)。盘簇五辛,家迎万福;觞称九酝,户纳千祥(夏承焘撰书春联)。节义清廉羡中执(夏执中);文章台阁爱英风(夏英公)。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夏氏41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25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夏氏135例。夏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卫国有夏戊;秦代有夏无且,秦始皇御医;汉代有夏宽,武帝时为阳城内史;明代有宰相夏言,抗清名士、诗人夏完淳;清代有名医夏同善。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夏姓16571人,临汾市1791人,洪洞县148人。

〔供橱〕夏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一号供橱。

〔家谱〕夏姓的家谱有:《江苏泰县夏氏宗谱二卷》(江苏泰县图书馆);《江苏武进毗陵夏氏重修宗谱八卷》(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江阴夏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北京图书馆);《江苏江阴夏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吉林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吴江夏氏家乘九卷》(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杭州夏氏世系图一卷》(北京图书馆(又一部));《浙江富阳云峰夏氏宗谱八卷》(浙江富阳县里山乡七村);《浙江奉化畸山夏氏宗谱八卷》(浙江奉化县文化管理委员会);《浙江象山闻岙夏氏宗谱一卷》(浙江象山文化管理委员会);《浙江上虞虞东蒋山夏氏宗谱六卷首一卷》(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字辈〕清光绪十八年夏定芳纂修《夏氏族谱》,江苏淮阴夏姓一支字辈谱:“成元裕庆,孝叙淳恩,祚式尚,贵铭。”

〔迁徙〕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现今已难详考出它具体的繁衍情形。据有关史料记载,大致上,秦及秦以前,夏姓主要以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3世孙夏齿、4世孙夏区夫仕陈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为大夫。

秦始皇时有御医夏无且。秦汉之际,有代相夏说;安徽夏氏是出自随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是一个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今天的中原一带。故在此地逐渐形成了两大郡望,即高阳、鲁郡。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像西汉时又有夏黄公,为鄞人;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遂形成当地一大望族,即会稽郡,也是夏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故夏姓人士多以会稽为其堂号。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大姓。夏姓南迁的具体原因,是与我国历史上两次民族大迁徙及历代朝代更替、连年的战乱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现象,我们也可以从历代夏姓名人的分布情况,找出一些具体的答案来。

洪洞大槐树移民濮阳夏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八公桥镇夏木村;濮阳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柳屯镇渡母寺村;濮阳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庆祖镇郑家寨,清康熙九年,二世祖讳沛又迁居夏家寨村;邓州夏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邓州市夏集村;黄骅夏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滕庄子乡夏庄子村;大城夏氏一支始祖夏氏三兄弟,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王香屯乡夏家屯村;丰县夏氏一支始祖兄弟五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丰县,长门迁居嘉祥,次门迁居济宁,三门迁居鱼台,四门迁居金邑,五门迁居丰县;阳谷夏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阿城镇夏口村、夏庄村;清丰夏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清丰县夏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