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
>
>
丰县张氏家族赴山西洪洞寻根祭祖记

丰县张氏家族赴山西洪洞寻根祭祖记

分类:
文 章
来源:
2018/01/08 11:37
【摘要】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在大陆、在台湾、在海外华人心目中,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是祖的标志,根的象征。六百年岁月沧桑,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在大槐树前祭拜,共话骨肉情,它是炎黄子孙心中不老的精神树,团结树,洪洞大槐树是心目中的家,灵魂深处的根。我张氏家族,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县城南十三里许。 明洪武初,始祖霖公,奉旨南迁江苏丰县城北四十里,地名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在大陆、在台湾、在海外华人心目中,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是祖的标志,根的象征。
 
  六百年岁月沧桑,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在大槐树前祭拜,共话骨肉情,它是炎黄子孙心中不老的精神树,团结树,洪洞大槐树是心目中的家,灵魂深处的根。
 
  我张氏家族,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县城南十三里许。 明洪武初,始祖霖公,奉旨南迁江苏丰县城北四十里,地名河泽村即今欢口镇西张庄,后因户繁地狭,得建业于北三里许,地名邓鄂庄即今水坑洼村。
 
  追溯往昔,元末朝政腐败,战乱频繁,灾疫连绵,茫茫中原大地,荒芜人烟。而当时三晋大地,特别是晋南洪、赵一带经济富庶,人口稠密。明初统治当局为复兴中原,巩固边疆,遂于洪武至永乐年间,开始大规模向中原和边关地区移民。据历史记载,当时在洪洞大槐树处,进行一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迁民活动。虽说当时不是专迁洪洞人,但因其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把洪洞作为迁民重点却是很自然的事。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可谁也不想迁到那里去。明朝统治者只好制定移民条件,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并规定凡移居者都必须到洪洞广济寺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那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自洪武之初至永乐15年,50年内共18次迁民。迁民对于调整当时人口布局,发展生产,巩固边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血缘关系是家庭的天然纽带,要维持宗族的传承和延续,必须有族谱、祠堂和族田的支撑。
 
  一般的家谱都记载着一个家庭自始祖以来的繁衍生息分支迁徙,不断拓展的艰苦而光荣的历程,也记录着历代先辈治理家政的经验和子孙处世为人的教训。因此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发展的历史,它为我们描绘的是血肉之躯相传的生命链条。基于这种原因、所以家谱才世代相传,生命不息,并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
 
  修谱是一个家庭的大事,睦族无谱分辨不出一族亲疏,睦族莫重于序谱,谱不修谓之不孝。
 
  霖祖系下共修七次,格式按欧、苏两者兼取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苏式创自苏轼,主要左右横向联系。张氏家谱多数两者兼取,先取欧式总系,以明家族发展源流,后遵苏式分各支各房,世系载入历代子孙,构成了张氏家族生命之链。霖祖系按五世一台头,既明了又容易看懂。
 
  霖祖系下南迁至今历经七次续修,其顺序为:
 
  一、大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十代孙猷训公创修族谱
 
  二、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十四代孙兆文
 
  三、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十五代孙自让、大振
 
  四、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十六代孙太乙
 
  五、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九代孙谦
 
  六、公元一九三一年       十九代孙谦
 
  七、公元一九九七年       十九代孙德山
 
  按照历代修谱之惯例,修谱必修祠。
 
  祠堂是宗族组织的祭祀场所,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张氏祠堂是十世祖猷训公创建於大清顺治十年。历经几代人修缮颇具规模,后因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到一九九零年六月召集各支会议,按人丁一元筹款,整修大殿,重建山门及耳房,翻建东廊房。1997年城关大彪一支捐款三千元,华山张集思宏一支捐款三千元,张黄庄张成美、沙庄张孝玲各捐700元,叶庄宏喜捐款500元,建西廊三间,大殿中红木神龛和神主楼是张黄庄先法公独资从越南置办。竣工后,主殿铁叉云燕高耸,兽脊彩瓦流光,门窗雕漆楹柱,飞彩大门焕然一新。
 
  始祖霖公,自大明洪武之初迁民南来迄今六百年,据载同来者十八位或二十四位祖爷,他们或为胞兄弟,或为堂兄弟,分布大江南北,想来时或以后数代人,理应互有联系,往来庆吊之礼,自然不断,逢年过节,请亲探祖之举,当亦不绝。然至大清顺治十年十代祖猷训公创修族谱之日,已距始迁之时三百余年,各族子孙繁衍之盛,分布之广,当可想而知,以故各族之后人其间联系多有中断。
 
  经考:江苏丰县欢口镇水坑涯始祖霖公与山东鱼台清河涯、堰口始祖清公和永乐二年后来鱼台县石集张庄、张曹庙佩公实为胞兄弟。沛县张集鲁公与济宁张家桥始祖岱公为胞兄弟。五位始祖为堂兄弟,至于张家庙一支与我水坑涯居趾相连,行辈不差,六祖本属一脉。
 
  吾张氏家族堂号“百忍堂”,五修族谱时主修人谦公为霖公系下另立堂号“两铭堂”以示新疏,两铭已包百忍之意。
 
  经过历代族众共同努力,始祖霖公系下族谱七次续修已完善,家祠已具规模。当前家族的首要任务是续接始祖与山西洪洞老家的连续,是每位族众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次修谱已有记载,洪洞县城南十三里许,但没有具体居住村名,通过近几次祭祖活动,特别2006年二十二代孙成栋独资祭祖,更加激发族众去洪洞寻根找家的愿望。特别住丰城族众每年新春佳节前进行聚会,都在商讨寻根祭祖计划,考查族谱,查询有关资料,为去洪洞寻根做准备。
 
  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丰城族众文中、大彪等,发起去洪洞寻根倡议:得到丰城族众热情支持,都表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策的献策,都愿为家族寻根大业,奉献自己应该尽的义务。在当前国泰民安,改革开放的一片大好形势下,交通方便,通信便利,生活条件提高,赴山西洪洞寻根的条件时机都已成熟。住丰城族众立即成立了赴山西洪洞寻根代表小组十一人,有广纯、宏喜、文中、先法、元瑞、先绍、大彪、大中、成跃、成栋、张勇(孙楼金庄村张庄)。三月十五日中午,在欢口镇水坑洼村张氏家祠中,举行了告祖仪式,但愿我列祖列宗及考妣在天之灵,保佑您的孝子贤孙在赴山西洪洞途中,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在您的神灵指引下,尽快准确地找到老家,二十一代孙元瑞代表十一人宣读了告祖文。当日晚上在丰城东关叶庄宏喜处集合,研究了日程安排和有关资料,租面包车一辆,筹集经费;19世广纯600元,20世文中600元,20世宏喜600元,21世元瑞600元,22世大彪600元,22世大忠600元,22世成跃1000元,22世成栋1600元,22世张勇2000元,凤城叶庄23世建平汽油40公升折200元,文中供牛蒡浆12箱。
 
  公元2008年三月十六日(农历二月初九),早七点在丰县城汉刘邦广场合影后即刻启程。通过11个小时长途跋涉,途经山东、河南、山西、穿山越岭,当日晚七点平安顺利到达了洪洞县城。当晚十一人代表研究寻根方案。
 
  一、十七号早7点到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接待处报到。
 
  二、根据次修谱记载考证洪洞县有关档案资料。
 
  三、考查洪洞县东南、正南、西南、南十三里左右,所有周边有张姓居住村庄的有关资料。
 
  四、考查现有县行政交通地图和自然村居住地点,以便下乡考查。
 
  十七号六点吃过早饭后驱车前往根祖文化部报到,根祖文化部部长侯景红同志热情接待,因工作太忙有重要会议侯部长不能陪同,特安排根祖文化部干事宋彩云同志具体负责接待。按照我们所提要求,宋干事找来有关资料,张姓居住点资料和新老地图安排工作人员进行了复印,考证了有关资料。只因大清康熙36年(公元1698年)洪洞县遭受八级大地震,所有原始资料已不存在,给考证带来了困难。代表们采取第二方案,考证洪洞县城南及东南、西南5-20里以内的所有张姓的居住村。宋彩云干事调出资料查询到左北村、王村、士师、上桥、下桥、冯张村、霍庄、左南、南营、张村、秦壁、秦庄各村。均有张姓居住。洪洞县根祖文化部部长侯景红及有关同志考证时看到我始祖霖公系下族谱,非常震惊,对我六修族谱(石印、原笔记族谱序),提出复印、收藏。十一位代表共商后同意六修族谱复印,七修卷一捐献给根祖文化部收藏,以便研究。有关材料复印后,根据宋彩云提供资料和地图及张姓居住村名开车去城南开始考查。王村张姓人口多,现有二千多人,没有外姓,族谱在文化大革命中已损,接待人排53世,根据世世传说他们祖先从河南洛阳迁到洪洞有一千多年历史,但距老县城只有5华里,于我始祖迁出地点县城南十三里许,不吻合,尔后继续进行考查其他村庄,士师、上桥、下桥、张村这几村距县城6-7里,现有人口比较少,而且没族谱,无法考证也不吻合。代表们仍不灰心,情绪高涨,相互鼓励,查不到老家誓不罢休。重新调整思路,查洪洞县城南十三里左右的有张姓居住的村庄。吃过午饭后,根据接待人员所提供的线索下午驱车前往冯张村去考查,此村比较大,两千多人有两姓,张姓占一千多,冯姓占一千多,到达后找到一位叫张三耐的族人,说明来意之后,全家热情接待。张三耐本人48岁,高中文化,职业:司机,方圆几十里以内村庄都很熟。据介绍冯张村张姓全是一家,居住该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距新县城10华里,老县城十三里,族谱在他二兄长家中保管。当日兄长不在家,本人表示第二天抽一天时间帮助考查 。下午回到县城根祖文化部向有关工作人员回报考察结果,部领导安排办公人员协助查找,提供方便。因第十八届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即将召开,全县上下正在筹备,祭祖堂正修缮,不接待游客,所以不能摄像。只在大门外留影。
 
  十八号七点再次驱车前往冯张村张三耐家,三耐全家及二兄长全家正在等待,热情接待。十一位代表考查冯张乡张氏族谱,谱序记载,从始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地震时族谱被损毁,世世川说,先祖在明朝初已迁出过半,主要迁往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他们族众在大清乾隆年间又进行修谱,从知道名讳一支的始祖往下续。张觉敏此人,五十多岁忠诚实在。对人热情是一位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家族大事和族谱保管,都由他管理和过问。张觉敏张三耐考查我始祖系下族谱,认真严肃,当查我次修谱序言时,看到兆文爷记载洪洞县南十三里许,心情非常激动,他讲:冯张村过去叫八门村,这村距县城就十三里,地理位置是正南,稍微偏西,冯张村周边几里以内姓张的不多,就是我们村。因为年代久远的村附近没有几个,王村距城五华里,冯张村东南霍庄、秦壁、秦庄张姓较多但距县城20华里,与谱不符,根据你们谱记载就是冯张村。根据冯张村张氏族谱记载和我水涯张氏族谱次修记载,方位、距离、迁民时间正好一致,双方非常高兴,激动万分,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是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保佑我们顺利寻到了根。十一位代表一致认为六百多年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却了历代列祖列宗及族众一片怀念故土的心。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也会含笑九泉。双方代表互相问候,共续亲情,张觉敏、张三耐说家祠在1938年战争中破坏,已不存在,石碑在文化大革命前已修桥用,现仅保留一座始祖坟墓,从清朝中期记载以上的族谱已无法续接,所以不能论世代,只能以同根同祖之亲进行祭祀,我方代表立即准备祭祀所用物品,在张觉敏家中堂之上,列祖列宗神位前,进行祭祀,后开车至二华里之外始祖坟地进行祭祀,取回根土,后双方互留地址、电话号码以便联系。
 
  全过程进行完毕后,双方代表合影留念,张觉敏、张三耐等再三挽留接待,因时间关系,不便久留,话别后九点启程返回,途中通过电话与根祖文化部部长侯景红、干事宋彩云告别,感谢他们两位为我们寻根祭祖代表小组热情地接待,并提供了有关资料,使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寻到老家冯张村。当日晚十点平安顺利回到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