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族规家训文化

分类:
姓氏家训
来源:
2020/11/20 10:28
【摘要】

族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重要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规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族规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族规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是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训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 等。总之,每个姓氏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
追溯族规家训的起源,数周姓最早最久。据史籍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成王封周公儿子伯禽于鲁时,周公训诫说:“往矣,子其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清朝乾隆年间,贵州贵筑人周奎《家训》记载:
道光壬午(1822)八月朔,忽不怿,医者谓心脉过耗,必不治。时三子际华、四子有章、孙儿顼,皆以薄宦寄京师,不克一见,乃力疾据床,援笔而嘱之曰:予生八十有一矣,回忆生平,忽忽若梦,以至于今,其间辛苦万状,矢志为人,大惧儿辈不克肖也,因书其大约如左:乾隆甲子(1744)科永思府君举于乡时,予仅两周耳。越丙子(1756),明域弟生,仅八月,除夕日,府君顿殂。
予甫十四岁,有曾王父仲器公在堂,年八十有奇,母鲜于率,予营葬府君,事事皆不称意,惟有饮泣而已。问其居,茅屋三椽也,其产荒山五亩也,其衣短布单衣,无棉絮也。菽水何以承欢,窀穸焉能尽礼。兼有两妹一弟,仰事俯畜之间,不知作何究竟矣。王父时以忍苦相教诲,谓吾家以诗书继世,虽奇穷不可废读,督予执经辩难,每枵腹以从事焉。窃见母氏操作劬劳,心不能忍,尝于诵读之下,于弟妹则襁之,于刈麦则负之,于洒扫奔走则兼之。王父冬日畏寒,无炭无煤,则日掘草茨根以供之,如是者有年,王父殁,棺敛欠然,吾母几不欲生,其如后嗣何也?于是乞地而葬,菜根作食,此情此境,人何以堪!萧公晟过而怜之,召读两载,十八岁始得蒙馆资之。又以目疾,经年不瘳,方忧危中,而母氏遂以劳苦致死矣。何辜于天,我罪伊何?惟日对弟与妹号哭而已。七年之间,强营三葬,仲子所云:“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天乎,复何言!
二十一岁,甫入学,先后嫁两妹去,韦寨张公怀贽,巨家也,青睐忽及,谓予笃孝友,理得发祥,且能贫不弃学,志士也,他日必以贫贱终老,遂妻焉。二十四始成室,井臼借内助,乃得益治其文,而文名渐启,馆谷亦渐多矣,如是者又有年。弱弟资仅中人,性喜游玩,予授之读,日则共食,夜则共寝,晦明风雨,如影随行,及长,为之授室,文理亦觉可观,而予心乃稍为慰藉。
乾隆庚子(1780)予获乡荐;壬子(1792)科,弟亦幸中副举。每悼葬地之不安,乃取形家言而申讨之,又历览黔中名冢印证之,奋然为改葬计,踏破铁鞋,盖无山不履矣。读泷阡而陨涕,痛骸骨之播迁,实风水之殷忧,岂荣华之是卜。予心可白也,而予罪其何逭?予生性以利济为乐,自食饩后,稍可过活,便力为施与,亲族间必随时饮助,有急难并称贷而给之。无如文章憎命,七试春闱而不获售,郁郁以广文自甘。实授开泰县教谕,又署麻哈州训导,虽多士景从,甄陶不少,而究不能有霖雨苍生之绩,事权不属,其如命何!然而课读一生,心力耗尽,从不敢以他之子弟自我误之。是以门下生中且贵者数十人,而儿孙辈亦借以食其报矣。
际华、有章皆举进士,孙儿顼亦官庶常,似可以酬我困顿迍邅之苦,第科名幸获,国事承时,为儿辈虑之。方谓精神可恃,听尔官声,乃忽遘厉疾,自惟不起,其何以语儿辈哉?夫人幸而为人,幸而为读书人,又幸而为读书得志之人。
天地之福,朝廷之恩,祖宗之泽,关系不小。何以不负吾君,何以不负吾亲,何以不负吾身?儿辈受诲有年,老夫己不惮详言之。今将与言家国事也。一念不可欺,一事不可苟,一言不可易,一时不可疏。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矣;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恕矣。治事宜敬,存乎治身,治身宜约,莫先治心,心安理顺,而力往之,天下断无不举之事;而又不可自以为功,以希图声誉,所谓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即于此基之也。
予一生无欺人事,亦无欺人语。司马温公谓无一事无可告人者,予实有以自信,故虽身处困顿,而不肯稍易其操,虽心逢横逆,而不敢一逞其气。无苦不尝,无亏不吃;儿辈亦习闻之矣。惟予无薄德,故尔辈能有成,尔辈亦能无薄德,则子孙庶不至堕坏耳。至于儿辈之未成名者,尚有五人,孙儿辈亦十数人,苟能立志亢宗,何患不学无术,纵不能为官,断不可不为人;纵不能为圣贤,断不可为不肖。若竟以不肖自甘,败坏伦常,克狂作孽,是自弃于天恩祖泽,天下不能容,予焉得而子之孙之也。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予其逝,不再言。
周奎(1741—1822),字照域,清贵州贵筑人。其家本书香门第,至其祖父时已家道中落,陷于剧贫:仅有茅屋两间,破败不蔽风雨;荒山几亩,耕地瘠薄;家中常以菜根作食;周奎终年只能穿补了又补的短单衣,冬无棉衣裤御寒。其父则常以忍苦力学教诲,谓虽奇穷而不可废读,督促周奎执经辨难,故周奎虽饥饿难耐仍坚持苦读。乾隆二十年(1755),其父病逝,家中生计更艰。其时,祖父年已八十余,年仅十四岁的周奎遂助母亲养家糊口。冬天寒冷,周奎便天天外出捡拾干柴、挖掘树根,烧火给祖父取暖。一弟两妹年幼,周奎常背着弟妹上山打柴、下地割麦。劳动中稍作休息,周奎便拿出随身携带的书籍诵读不已,以至忘记饥饿和疲劳。晚上母亲纺织,燃麻杆以照明,周奎借机在亮光下读书,从不间断。乾隆二十五年(1760),祖父、母亲先后去世,不到二十岁的周奎,五年中三次治丧,备极哀痛,辛苦万状。
乡人萧晟见周奎贫苦而力学,便免费召入其家读私塾。二十六年(1761),周奎补为县学生,食廪饩,生活开始稳定,益加勤奋攻读。他节衣缩食,先后为两个妹妹出嫁办理嫁妆。四十五年(1780),周奎考中举人,但赴京会试落第。为节省往来旅费,他留居京城,一面教读,一面治学,再次应试又落第。回籍后,在乡设馆教读。嘉庆六年(1801)授贵州开泰县(今黎平)教谕,合署麻哈州(今麻江)训导。二十一年(1816)以年老辞职,在家课读子孙。道光二年(1822)病逝。著有《立命篇》、《励学篇》、《来西录》、《麟山记》、《仙人洞记》和《家训》等。
道光二十四年(1844),贵州巡抚贺长龄以周奎事迹格外感人,疏请入祀乡贤祠,并撰《乡贤教谕周公传》,称赞周奎虽身历极端贫苦而不改其志、力学而有成的精神;清廉自持、乐善好施的品德;严于家教、训迪子孙成才的风范;并以周奎为楷模勖勉贵州学子。贺长龄说,他来贵州任巡抚十年,“黔苦贫,士为甚。劝之读书,则逡巡有难色,说‘吾何所资以为学?’余谓贫而所以资汝学也,尚何资汝气浮,贫则能使之定;汝力脆,贫则能使之坚;汝识昏,贫则能使之澄而光明。贫之资于学也大矣。愈贫则气愈定、力愈坚、识愈明,其资于学者愈大,是乃无资之资,资之最善者也。天以有资者资常材,而以无资者资奇士,夫唯奇士乃克受资耳。”这段话,对于今天贵州的青少年克服贫困、锐意向学、为兴黔富民作出贡献,仍有积极意义。
周恩来能成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与自身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规范严格的族规家训不无关系,其伯父周嵩尧撰写的《周氏家训》至今还留存于世。《周氏家训》全书近8000字,11项,42页。《周氏家训》中心内容是教化子孙辈如何做人,主题思想突出: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勿怠勿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桀伦常。贻羞祖宗,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同类相残。不念同气,偏论异乡。手足干戈,我心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逆境出英才,顺境致庸碌”。每个成名人物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常的经历。笔者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穿的是破衣服烂裤子,常年光着脚丫。光脚丫夏天荆棘刺伤,冬天冻疮侵袭,加之父母忙于抢工分无暇顾及,因而肮脏得成为野人堆中的山野孩子,上学同学不愿与之为伍,没有玩伴,上课总是被排在最尾后一排的墙角角。当其他同学带着红领巾,举起右手,唱着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笔者只得站在最后排悄悄地流淌着苦涩的泪。笔者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进不了少先队,没有戴过一天红领巾。为了满足戴红领巾的欲望,笔者悄悄偷了母亲两角钱,向同学买了一条旧红领巾,当成宝贝收藏。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戴上红领巾,对着镜子,举着右手,流着眼泪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笔者成长的童年、少年,看牛割草掏猪菜,赶马(方言叫邀马)驮煤背带煤。家离学校不远不近,能听到上课铃声,笔者总是背着书包看牛割草,听到预铃响才背着书包跑学堂,有时候迟到了就只能在校门外听课。时至今日,每想起童年、少年往事,不由悲从中来。鉴于笔者的灰色人生,便在《一介草民周毅传·书诫儿女》中写道: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形容读书带来好处的至理名言。的确,读好书,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为将来工作事业奠定基础,即使下海经商,也离不开文化知识,难怪《资治通鉴》中孙权劝吕蒙读书道:“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晋书·凉武昭王传》引凉武昭王李玄盛《手令诫诸子》道:“汝等虽年未至大,若能克己纂修,比之古人,亦可以当事业矣。苟其不然,虽至白首,亦复何成!”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也举前人勤学苦读例子道:“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寀,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学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姐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呢?作为父母,哪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道理?然儿女们能否成材,父母只能引导,多半靠儿女们自身努力。正如《哲学》中所道:“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基础,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若无内因基础,哪能通过外因起作用?凡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套。总之儿女学有所成,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多做贡献,是当父母的心愿。世事多变,人心难测。我母亲吃心直口快、胸无城府的亏,我也如此,以致遭人厌恶。儿女们长大成人后,须像凉武昭王李玄盛《手令诫诸子》中所说:“节酒慎言,喜怒必思,爱而知恶,憎而知善,动念宽恕,审而后举。众之所恶,勿轻承信,详审人,核真伪,远佞谀,近忠正。”尤须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遇事三思而行,胆大心细,坚持真理,把握时政,不偏离航道,不干违法犯罪的事,记住勤俭持家、修身立德、尊老爱幼、孝尽父母、精忠报国等古训,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儿女们将来若能做到这些,身为父母,也感欣慰而无憾了。
周姓族规家训范文很多,诸如贵州毕节七修《周氏族谱·汝南家训十律》记载:
人生百行孝为先,父母劬劳报昊天。
学礼细研曾子问,吟诗当玩参莪篇。
膝前儿女青春日,堂上椿萱白发年。
死后椎中而祭墓,何曾一滴到黄泉。

连形共气本非常,翕合联荣似棣棠。
四岁让梨千古重,两人逊国百年香。
盖思大被同眠事,须读行苇具迩章。
御侮无如兄及弟,休因小忿阋于墙。

间阎士庶怎言忠,守分循良秉素衷。
诗礼研穷皆报绩,田园服力即趋功。
早完国课追呼免,不犯刑名德化崇。
浑噩性真敦古处,太平和气已充融。

不欺不贰历生平,无许无虞本至诚。
然诺未尝忘久约,琢鱼亦且感真情。
片言应念千金重,一语堪当两国盟。
易著中孚明训在,车无轮机怎能行。

礼是人生一大闲,何容陨越立尘寰。
尊卑名分由斯辨,交接言行外此难。
态度任天情有节,威仪定命性多娴。
洗除惰慢筋骸束,气象森严似泰山。

行事奚缘适合宜,个中质干应先知。
寸心裁处无差谬,毕世经营有设施。
苟得皆由斟酌少,因循便见作为卑。
从来精义推君子,简略终归不细思。

取合分明真学问,谁人不羡洁而廉。
非关矫饰沽名誉,是儆贪靡见性恬。
李下整冠曾有戒,瓜旁纳履也生嫌。
清操眼界多恢阔,十驷将来一个瞻。

不耻从来不若人,知惭定计迈群伦。
此心惕厉明无咎,尔室惊惶惧有神。
机变应羞生侮辱,殷勤常自愧因循。
一朝失足终难赎,腼面徒为世所嗔。

才思富贵那堪骄,但守谦冲受益饶。
矜己傲人人共嫉,虚怀下气气相调。
周公伟美犹然逊,石子豪华立见消。
试看青年轻薄侣,何须过亢首翘翘。

些微小忿互相争,不计身家不顾生。
酿祸却忘三自反,罹刑方悔一时横。
行凶立见前途险,忍气才知世路平。
凡事让人非我弱,温和到处喜逢迎。
上述家训诗,尽管谱备注“摘古人诗句”,据查实为摘录《张氏家训》。家训诗颇具教育意义,这里特引录以示。大定乐公底三修《周氏族谱》时,在谱中引录了许多古人的族规家训。比较典型的《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即是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是一位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朱子。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1200)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子是唯一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立于学宫,自宋朝至今八百年。其一生为学:穷理及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除《朱子治家格言》,还有朱熹的老师李侗的《家训八要》:
一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为孝。
二要悌,兄长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尔争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当知悌。
三要忠,富贵贫贱本相同,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一点欺心天不依,弄得钱来转眼空,当知忠。
四要信,一诺千金人所敬,譬如约人到午时,不到未时终是信,若是一事不践言,下次说来人不信,当知信。
五要礼,循规蹈钜无粗鄙,先生长者当尤尊,子弟轻狂人不敢,况我侮人人侮我,到底那个饶了你,当知礼。
六要义,事大遇幼无不及,譬如一事本当为,有才也要留余地,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无男子气,当知义。
七要廉,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饮盗泉水,家贫休要昧心钱,巧人诈得痴人谷,痴人终买巧人田,当知廉。
八要耻,好汉原来一张纸,含羞忍辱骗得来,那知背后有人指,寄语男儿当自强,甘居人下何无耻,当知耻。
李侗(1039—1163),字愿中,南宋学者,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现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人,学者称延平先生、文延平,与杨时、罗从彦、朱熹并称为“延平四贤”,又尊称“闽学四贤”。其祖父、父皆以儒学起家。李侗24岁时,始学于罗从彦,尽得其所传。从学后,屏居山田,结茅水竹间,谢绝世故,教授乡里,专心圣人绝学,体验四十余年,李侗以有朱熹这样的高足而著称于世。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族规家训首推《颜氏家训》,它是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531—591),字介,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永定元年(577)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族规家训作为文化范畴,教化育人,启迪子孙,尤其对“遵德重孝”、“齐家治国”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几千年前,周公制礼作乐,对国家对庶民制定了规范化的礼义制度,形成了礼乐文化,也就是“族规家训文化”。如《礼记·大学》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了周王朝时期的礼制,体现了周王朝时期儒家礼教文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哲学思想,包括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等;二、教育思想,包括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等;三、政治思想,包括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等;四、美学思想,包括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等。因而,《礼记》是一部研究周文化的重要文献,是一部儒家思想的精华荟萃。
《烈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载:
三母者,大姜、大任、大姒。大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为妃。生大伯、仲雍、王季。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大姜。君子谓大姜广于德教。大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大姒者,武王之母,禹后有莘姒氏之女。仁而明道。文王嘉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及入,大姒思媚大姜、大任,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大姒号曰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内。大姒生十男:长伯邑考、次武王发、次周公旦、次管叔鲜、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铎、次霍叔武、次成叔处、次康叔封、次聃季载。大姒教诲十子,自少及长,未尝见邪僻之事。及其长,文王继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君子谓大姒仁明而有德。诗曰:“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又曰:“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此之谓也。颂曰: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大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
从《烈女传·周室三母》得知,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个儿子,她以身作则教导儿子,使他们从小到大,在品德行为上都没有过失。而且太王每遇到大事,必定同她商量,没出过一件坏主意。
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嫁给夫君季历后,太任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孝敬婆婆。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宫廷上下肃穆祥和。她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从不歪着身子睡觉,也不偏斜着坐、跛着脚站。切割不正和气味不良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夜里就让乐师朗诵诗歌。故姬昌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太任教他一,他就知道十。人们赞叹说,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西伯侯姬昌的正妃太姒,仰慕长辈之德,效法太姜、太任,旦夕勤劳,以尽妇道。太姒尊号为“文母”,姬昌理外,太姒治内。太姒与姬昌生下十子:伯邑考、周武王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自少严谨教诲,使他们未做过坏事。太姒的儿子中,长子伯邑考因得罪王后妲己而遭到纣王杀害,故姬昌以次子姬发为太子,姬昌死后继位,是为周武王。
正因为有这样良好的胎教和家庭教育,出了这么多圣明贤王,成就了周王朝八百多年天下。其中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姬旦就是历史上公认的圣贤。这些良好的家教方法,就是来自于周公礼教、族规家训。
在国家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族规家训、家庭教育仍然很重要,尤其品德教育最关键。如果品德不端,即便才华横溢,也会贪婪堕落、思想腐化,走向违法犯罪道路。因而,族规家训,说小点是“修身齐家”,说大点就是“治国平天下”。诸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大贤,就真正的达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