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何(hé)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3/23 09:31
【摘要】
系承后稷,始祖为韩王安。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十七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何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何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姬姓与韩姓。据《元和姓纂》、

系承后稷,始祖为韩王安。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十七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何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何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姬姓与韩姓。据《元和姓纂》、《广韵》记载,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姓姬。传至玄嚣,袭为姬姓,再传帝·,生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稷传十五世孙姬发灭殷商建周朝,是为周武王,周成王继位后,封其幼弟唐叔虞于晋,虞的后代姬万的采邑在韩地,于是就用采邑名中的韩作为姓。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开国君主韩景侯(虔)是春秋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和魏赵三家分晋,于公元前403年被周烈王承认为诸侯,初都阳翟,后灭郑国,又迁都新郑,公元前230年韩王安为秦国所灭。韩国国君的子孙散居各地,其中有一支分散在陈国、楚国和江淮一带,这些地方韩与何的读音相近,于是就变成了何姓。是为江苏、安徽一带何姓。史称正宗何姓。②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据《唐书》记载,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晋、石、朱、何、火寻和戊地。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何姓。③源自赐姓或冒姓。据《汉书》记载,北魏鲜卑族的复姓贺拔氏后改为汉姓单姓何;汉朝何苗本姓朱,冒姓何;五代吐谷浑有何姓分布于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元朝时有吐蕃宣慰使锁南的儿子铭,明朝时任河州卫指挥同知,被赐姓何。其后裔分布于今甘肃临夏东北一带。〔郡望〕何姓郡望主要有庐江郡、东海郡、陈郡、郫县、扶风郡等。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堂号〕何氏又以庐江、水部等为其堂号。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堂联〕何姓的堂联有:庐江出望族;淮水育贤孙(何氏郡望)。人物西东晋(何曾、何劬);声名大小山。家传三桂(何造子);学贯六经(何休)。貌同傅粉(何晏);禄惟养亲(何子平)。稽山豹隐(何胤);水部梅青(何逊)。水部梅青(何逊);中丞山峻(何睿)。高风东阁;暖日南檐(何逊)。家传将略,克收石岭之功(何继筠);世擅文明,雅重庐山之韵(何思澄)。堂构溯先声,庆衍双双兄弟(何俊、何傅);诗书绵世泽,祥符九九簪缨(何劬)。水部梅青,祖灵穆乎不远(何逊);中丞山峻,旧德煌茗其新(何承天)。子贞书艺水放彩(何绍基);香凝画集长留芳(何香凝)。善长老庄,著才名于幼岁(何晏);雅号书剑,挺英气于少年(何真)。木叔妻原为贤妇(何氏);永州女得号仙姑(何仙姑)。炳吾精诚惟一语;挺身天地足千秋(何吾驺撰书联)。鹏栖长日近;虬卧欲为霖(何绍基撰书联)。鹏鹗厉羽翼;龙鸾炳文章(何绍箕撰书联)。轻舟动明日;流水当有涯(何云门撰书联)。但把此身高处立;一生何日不重阳(何叔衡自题联)。人来人往门庭旺;可喜可歌事业兴(何姓“何”字的析字联)。历历珠星疑拖;冉冉云衣似曳罗(何仲直诗联)。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何氏41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何氏318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385例。何姓的历史名人汉代太傅何进,八仙之一的唐女道士何仙姑,又有何比干,平陵人,法律家,又有何丹,浈阳人,为松滋令;南朝梁有何逊,诗人;唐代宰相何弘敬;明代吏部尚书何宋彦,又有何思登,武昌人,正德年间进士;清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何绍基,又有何国宗,大兴人,礼部尚书。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何姓84588人,临汾市10365人,洪洞县4005人。

〔供橱〕何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二号供橱。

〔家谱〕何姓的家谱:《河北青县何氏族谱□□卷》(吉林大学);《山西灵石何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青浦何氏家谱一卷》(江苏常熟市图书馆);《江苏宿迁何氏族谱□□卷》(江苏宿迁县图书馆);《浙江杭州云山何氏九修谱一卷》(江西档案馆);《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二卷》(河北大学);《福建福清龙田何氏台石派五房家谱不分卷》(福建省图书馆(三部));《江西薄萍乡何氏三修族谱□□卷》(江西省图书馆(存卷1、4、6、8、10));《河南怀庆府何氏族谱□□卷》(河南大学);《何氏宗谱八卷》(上海图书馆);《宁善何氏宗谱二卷》(北京图书馆);《宛东何氏宗谱六卷》(北京图书馆)。

〔字辈〕清光绪三年何咸定修《何氏宗谱》,金陵何姓一支字辈谱为:“礼义齐宗秩,诗书昌茂昆,芳名永远播,恭敬奕常新。”又1921年何毓琪等修《何氏大同宗谱》,安徽庐江何姓一支字辈谱为:“允隆笃信修成果,瑞欣嘉宠敞祯休,恽督郡歆佟比敬,廷煌成宪宾洁宏,美铖时显陛循志,坚积亘昌永金铖,昭泰。”同谱另一支宗字辈谱为:“忠孝荣永文章庆”。续修字辈谱为:“祥令国锡泽树勋。”又1934年何文绮修《何氏家谱》,广东南海何姓一支字行辈谱为:“绪业荣宗祖,经纶耀国家”。

〔迁徙〕何姓发祥地应当在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两地,而这两个地方及邻省山东、河南境内,何姓家族居多。其后,在山东的东海,安徽的庐江、合肥,河南的淮阳及四川的郫县,何姓成为当地望族。其大致播衍情形:何姓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广大区域。汉至魏晋南北朝之时,何姓已从此地或迁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换言之,隋唐之前何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为其主要繁衍地带的,故这段时期所出现的何姓名人也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据《后汉书·何敞传》记载,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其先家于汝阴,6世祖比干徙居平陵。何姓南迁始于晋代,有何姓南迁远至福建,与胡、林、黄、陈、郑、丘、曾等7姓合为入闽八族。隋唐之时,何姓在我国南北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五代及元朝时,在我国西北地区和河北省境由于他族冒姓或赐姓何的加入,使得何姓再次庞大起来。至于何姓再次大举南迁福建,是始于唐时。据《清河丹凤何氏源流纪略》记载,何氏先人,本河南光州固始人,唐高宗时,何嗣韩从陈元光入闽;至唐末王潮入闽,恐众人不归附,故征求固始县人先世对闽有功者,以慰民望,且表授何之先祖为安抚使,分田划地,安插族入,其时众人极信赖他。至宋朝淳佑年间,何氏祖先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间。逖基有五子,次子元钊,移居惠安埔崎;三子元钲,四子元镛,迁移漳州岳口连花。三子元钲为诏安之祖,长子元镇为和地之祖。而迁入广东省境则要稍晚一些。又据《兴宁何氏族谱》记载,其先世原为南京直隶庐江郡人,后世子孙繁衍,有迁闽者,有迁南京者,亦有留居江西者。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福建武平经江西寻乌、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福建武平入广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清,何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滕县何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龙阳乡何岭村;赞皇何氏一支始祖于明永年间自山西迁居赞皇县;新河何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董夏村;濮阳何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南湖村;濮阳何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梁庄乡何寨村;濮阳何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渠村乡南湖村;濮阳何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一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八公桥镇盖沙口村;郓城何氏一支始祖讳天知,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郓城县何庄村;郓县何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县常庄乡何庄村;偃师何氏一支始祖讳自守,明万历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偃师县桑头村,至清初三世祖守法迁居洛阳县东大郊村,迄今已传十七世;博平何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八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迁来博平县城西大河庄村;黄骅何氏一支始祖同郑二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吕桥镇何家桥村;昌平何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元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北京市昌平县老峪沟;登封何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登封县;汶上何氏一支始祖讳清,字德容,讳宽,字京容,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野风村分别迁居于山东兖州汶上县石楼村和山东东平州董家堂;大城何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广安乡小广安村;夏邑何氏一支始祖携妻带两儿于明末自山西洪洞迁居夏邑县何营村;曲阳何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曲阳县何家马泥村,后迁定县大近同村;西安何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八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陕西省西安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