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神主探源

分类:
祭祀文化
来源:
2018/03/23 10:05
【摘要】
“神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牌位。在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里,祭祀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上古时期,面对浩瀚神秘的大自然,人类是那样的无奈,因此,不得不把所有无法理解、无法解释、无法对付的自然现象统统归结为“神”,而且,又不得不以虔诚的言行来祈求“神灵”庇佑苍生,降福黎民。这样,祭祀就渐次成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劳动中的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几乎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初期,祭祀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体系。各

“神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牌位。

在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里,祭祀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上古时期,面对浩瀚神秘的大自然,人类是那样的无奈,因此,不得不把所有无法理解、无法解释、无法对付的自然现象统统归结为“神”,而且,又不得不以虔诚的言行来祈求“神灵”庇佑苍生,降福黎民。这样,祭祀就渐次成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劳动中的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几乎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初期,祭祀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体系。各种神庙、太庙广为兴建,各种祭祀用品、祭祀礼法约定俗成,作为各种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道具——神主,也就应运而生了。《论语·八佾》中说:“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意思是说:鲁哀公问宰我,作代表社神(土神)的牌位应该用什么木头。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可以说,这里所说的这个“社”就是早期牌位的雏形。

那时,不仅神灵享受祭祀,奴隶主贵族死后,也享受如神灵般的祭祀,当然,同样也需要为死去的奴隶主贵族作个牌位,这个牌位就叫神主。

由此可知,神主就是古时为已死的君主、诸侯做的牌位。那时,既有木头做的,也有石头做的,后来就多用栗木,取意“使民战栗”(《论语·八佾》),所以,神主又叫“栗主”;由于死者的身份不同,神主的规格自然也不同,有“天子长尺二寸,诸侯长一尺”(见东晋经学家范宁《<春秋毂梁传>集解》)之规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奴隶社会里,奴隶和平民没有祭祀和享受祭祀的资格,如果谁胆敢僭越礼法,那就罪在不赦。

那么为什么这个木牌位就叫神主呢?来历是这样的:神者,古人把所有享受祭祀者,不论神人,统统敬之为神;主者,根据东晋经学家范宁《<春秋毂梁传>集解》中的说法,“主,盖神之所凭依”,也就是说,“主”就是神的代表,神的化身,神所依附的载体。是为神主,也可以简称“主”。《春秋·文公二年》有语:“丁丑,作僖公主”,就是说,在鲁文公二年的丁丑月(腊月),为鲁僖公庙作了神主。

为什么祭祀必须有神主呢?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古人对祭祀活动的虔诚与重视,孔夫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就仿佛祖先在面前;祭祀神灵,就仿佛神灵在面前。于是,神主就是“如在”的标志;二是受古代技术水平的局限,现在,不论谁去世,后人都可以用照片表示“如在”而祭祀之,古人那有这条件,即使请人画个像,那也奢侈之极,于是只好作个神主,表示“如在”了。正因为神主具有“如在”的功能,所以古人在远行他乡时,还可以负神主而行,以便不误时节,随时奠祭。

进入封建社会,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开始被统治阶级当人看了,所以,他们也有了祭祀与享受祭祀的资格,因此,神主便成了几乎家家必备的“神器”。不过,封建统治者同样存在严格的等级观念,他们同样不允许“草民”与他们举行同样形式的祭祀活动。因此,关于神主的书写内容又有了严格的区分。

原来,神主大体是这样写的:如果为去世的父亲做神主,那就可以写“皇考×(姓氏)公讳××(名字)之神主”。这里的“皇”,意思是大、美,“考”,用来称已死的父亲,意思是成功。“皇考”,就是赞美已死的父亲伟大而功成名就,这不过是一句溢美之辞,但是,封建统治者一念之间,发现不对劲,平民百姓,一芥草民,有什么资格称“皇”?所以,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大德年间就下了一道圣旨:规定士庶不得称皇,只能称显。清代学者徐乾学说:“古人于祖、考及妣之上,皆加一皇字,逮元大德朝始诏改皇为显,以士庶不得称皇也。不知皇之取义,美也,大也,初非取君字之义。”但是,不论怎样无知的皇上,只要他圣旨一下,那个还敢上前争辩,只得领旨遵命。因此,自那时起,除皇家以外,所有人家的神主就都写成了“显考×(姓氏)公讳××(名字)之神主”,那个“皇”字,自然就留给皇家专用了。

明朝是封建礼法登峰造极的时期,统治者对祭祀的重视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明太祖朱元璋还亲自御制祭文一篇,诏告天下,以此为范,但同时,明朝祭法的规定更加严格,在享受祭祀者的规模方面,就规定,皇家代代享祭,士大夫祭四代,庶人祭三代。可见,祭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时无刻不被统治者所关注,并被作为统治工具加以运用。但是,只要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就会有肥沃的发展土壤,所以,明清时期,民间以神主为轴心的祭祀习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的“通神”、“点主”仪式无疑是这一民俗的典型代表。

“通神”、“点主”仪式往往是在死者的殡葬仪式上举行。起码在山西的晋南一带,在为死者举行殡葬仪式时,都要作好神主,搭建灵堂,隆重祭奠,殡葬之后,神主便可送入祠堂家庙,永享祭祀了。所以,一些有财有势,地位显赫的人家,就邀请达官显贵出席殡葬仪式。主人家作神主时,预先将神主内容用墨笔写好,只留下“神”字的一竖或“主”字的一点,仪式进行时,便邀请那位贵宾用朱笔为预制神主的“神”字添上一竖,是为“通神”,意思是死者之灵魂已通达神境;给“主”字添上一点,是为“点主”,意思是死者之神灵已居定其所。一般“通神”、“点主”只做一项,如做两项,则需两位贵宾。由于做这一仪式的贵宾须是学问、身份、地位、名望具佳,因此,邀请颇为不易,所以,一般平民百姓就做不起这种仪式。正因为如此,凡做过“通神”、“点主”仪式的人家,都十分荣耀,甚至事过数十年,还在乡间里巷为人称道。

新中国建立后,祭祀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神主这一长期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神圣地位的祭祀文化载体,几乎就要淡出人们的视线了。所以,本文对“神主”所折射的几屡文化之光略做探究,以期哲人智者不吝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