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
>
邓(dèng)姓

邓(dèng)姓

分类:
姓氏文化
来源:
2018/03/29 15:37
【摘要】
系承曼氏,始祖为邓季。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三十四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邓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邓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姒姓。据《路史》记载,相传夏

系承曼氏,始祖为邓季。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三十四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邓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邓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姒姓。据《路史》记载,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后裔封在邓国,邓国故地在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遂以国为氏,是为河南邓姓。②源自子姓或曼姓。据《广韵》、《元和姓纂》记载,相传帝·高辛氏有四妻四子,姜女原生弃是周的祖先;简狄生契是商的祖先;庆都生尧,常仪生挚。帝·有个妃子叫简狄,是有女戎氏的女子,简狄有一天在河里洗澡时,捡到了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了孕,不久便生下契,契长大后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子姓。传至第十四代孙名履,又名天乙,在他的领导下商族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再传至商高宗武丁时,武丁把他的叔叔曼季分封到河南邓国曼城,做了曼侯,又赐给他曼这个姓,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西的邓城。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六百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春秋时楚武王、郑庄公都娶过邓国国君的女儿,称其为夫人邓曼。邓国后因与楚国为敌,至鲁庄公十六年,楚文王灭掉了邓国,邓国国君的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以国名邓作为姓。亦为河南邓姓。史称邓姓正宗。③源自李姓。据《安化邓氏谱序》记载,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宋灭后唐后,宋太宗下令辑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其子孙遂为邓姓,是为湖南邓姓。

〔郡望〕邓姓郡望主要有南阳郡、安定郡、高密郡、平阳郡、长沙郡、陈郡、洛阳、宜春县、南雄县等。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汉代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一带。

〔堂号〕邓氏以南阳、南雄、平寿、谦怒等为其堂号。平寿堂、谦恕堂:后汉时邓训为郎中,谦(对人谦逊不骄傲)恕(待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乌桓叛变,皇帝命邓训屯兵狐奴(地名)防守。委他做乌桓校尉(镇压乌桓的司令官)。鲜卑人怕他,不敢侵犯。又拜张掖太守,兼护羌校尉。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他生病死在任所,少数民族从早到晚亲自到灵前哭吊的有几千人。还为他盖了庙纪念他。

〔堂联〕邓姓的堂联有:南阳望族;新野芳踪(邓禹)。云台首列(邓禹);谏院知名(邓润甫)。平叔常能下士(邓训);伯道胡为无儿(邓攸)。邓曼智能料事(邓曼);太后夙本好书(邓训之女)。派分河北,由汀州至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祭举冬至,自始祖适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邓氏祠堂联)。千秋共仰云台像;四树长留古柏名(邓禹庙联)。海战献身致远舰(邓世昌);文行图志伯牙琴(邓牧)。石如篆书号神品(邓石如);文度易解称好书(邓)。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邓石如自题联)。禁烟功勋卓著(邓延桢);抗日史册留芳(邓世昌)。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邓子龙自题书房联)。瑞应星辰,云台拔萃(邓禹);树称杞梓,邓林毓奇(邓禹子)。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邓氏44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邓氏164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邓氏195例。邓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郑国有政治家邓析,楚国有邓曼,为楚武王夫人;西汉蜀中富豪邓通,南安人;东汉有大司徒邓禹;三国有名将邓艾;宋代有思想家邓牧,又有邓名世,学者;元代有邓文原,绵州人,书法家;清代有书法家邓石如,海军名将邓世昌。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邓姓54997人,临汾市10195人,洪洞县918人。

〔供橱〕邓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二号供橱。

〔家谱〕邓姓的家谱有:《江苏常州潞城邓氏宗谱六卷》(北京大学);《江苏无锡邓氏宗谱二十四卷》(北京图书馆);《安徽宣城邓氏族谱不分卷》(北京图书馆);《江西万载邓氏家谱》(江西图书馆);《河南固始邓氏世系》(台湾);《湖北黄陂邓氏宗谱三十七卷首一卷》(武汉图书馆(存卷首、4—9、11、13—15、19—24、27—32、34、36、37));《湖北新洲南阳邓氏宗谱二十四卷(湖北新洲县和平乡四方村)。

〔字辈〕据民国残本《邓氏族谱》,江苏泰兴邓姓一支字辈谱为:“云岳永德,树耀培宏。”四川广安邓氏字辈谱为:“仁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应尔昌荣”。河北雄县邓氏一支字辈谱为从十三世起为:“庆雪兆吉温,寿松福芳良,胜华锦茂恭,翔仁满俭让”。

〔迁徙〕邓姓发祥地在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其具体播衍的情形,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大致上是这样的:汉之中世,邓况始自楚徙居南阳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光武帝时,有车骑将军邓宏,建威将军邓寻,复汉将军邓晔,渤海太守、黾阝侯邓邯,廷尉、西华侯邓晨,太傅、高密元侯邓禹。邓禹子平寿敬邓训生和熹太后。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者2人,大将军以下者13人,中军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可见,至东汉时南阳邓氏已形成当地一大望族,自然,邓况就成为了此地郡望的开基始祖。其后邓氏所分出的许多支派,即同属南阳望族支系。因此,“天下邓姓出南阳”早已在海内外邓姓人中形成共识。邓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的“永嘉之乱”时,至隋唐,邓姓在我国南北都有了大的迁徙的繁衍。在这段时期,邓姓家族形成了许多郡望。据有关史料证实,其中南阳邓氏分衍出了6个著名支派,他们分别是:高密邓氏,为南阳新野直系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安定邓氏,因望出安定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平阳邓氏,因家居平阳而称著,其开基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长沙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陈郡邓氏,因居陈郡陈县而著称,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洛阳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可见,由南阳新野所分衍出来的6个著名支派,也多为东汉太傅邓禹之后。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故此时邓姓名人也多出自这两个地方。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如汉武帝时,有广东番禺人邓宓,官拜南海太守,以“善于柔远,民夷怀之”而见称。再有东汉末年,邓骘曾孙邓芝由上蔡避乱入巴蜀,后仕蜀汉,官至扬武将军,封阳武亭侯。到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且大多最初也是由河南之地迁播而去。至唐代,唐长安为当时邓姓人家最多的地方之一。又据有关资料记载,除邓骘的后裔在四川繁衍外,再传至邓骘19世孙,至唐袁州知府邓超,因仕宦之故迁居江西宜春县,成为江西邓氏开基祖;至明代邓超29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又因出任钟祥训导而迁居湖北石首。始宋,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据《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族谱》记载:“宋景定间,其先迁于江苏、江宁,居金陵珠玑巷,宋末元初间,有邓向者,游学粤东,立籍雄州,遂家焉。”其后形成南雄一带望族。又《兴室邓氏谱钞》记载,“其先居福建宁化,庆元二年,经长汀、上杭,入广东蕉领、梅县。”明、清后便分布于全国各地。据有关学者证实,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洪洞大槐树移民新安邓氏一支始祖讳奈,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新安县庙头村;修武邓氏一支始祖讳云梯,于明初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邓庄村,迄今已传16世,30余户,230余口人;西平邓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西平县芦庙乡张崔吴村;叶县邓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叶县邓李村;怀柔邓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六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北京市怀柔县沙峪村;和林格尔邓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和林格尔县新店子村;西平邓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洪洞迁居西平县芦庙乡张崔吴村;雄县邓氏一支始祖讳学珠,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雄县龙湾村,清代顺治五年邓氏一支迁居河北省顺德府平乡县张桥村,至此邓氏家族分为南北两大支,迄今已传十三世;大城邓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广安乡邓零巨村、张零巨村;阳谷邓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郭店屯乡前邓楼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