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崔(cuī)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4/09 15:42
【摘要】
系承姜尚,始祖为崔季子,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七十四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崔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崔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朝《元和姓纂》。〔姓源〕其姓源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

系承姜尚,始祖为崔季子,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七十四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崔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崔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朝《元和姓纂》。

〔姓源〕其姓源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姓,传至西周初年,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为官太师,也称师尚父。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在齐,为诸侯国,建都营丘。吕尚又俗称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齐国国君丁公亻及的嫡长子季子,本应继齐国君位,却让位给其弟叔乙,他的采邑在崔地,崔邑故地在今山东章丘县西北的崔氏城。其子孙便以采邑名崔作为姓。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孙天生杼,为齐正卿,有三子:子城、子明、子疆。其长子子成,三子子疆皆为庆父所杀,子明奔鲁,生良。其十五世孙意如为秦大夫,封东莱候,有二子:业仲、牟。业仲、字伯基,汉东莱候,居清河东武城。业生昱,为太常,封信候。昱生绍,为襄国太守,封穆侯。绍生雅,为禄大夫。雅生忠,为杨州刺史。忠生泰,始居俞欠县。其后至后魏平东府咨议参军山豆页之子蔚,自宋奔后魏居荥阳,为郑州崔姓。崔氏子孙一直是齐国公卿之一,季子的八世孙崔杼曾一度执掌国执,后子孙迁往鲁国,是为山东崔姓。

〔郡望〕崔姓的郡望主要有清河郡、博陵郡、荥阳郡等。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公元146年)置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安平县至安国县一带。

〔堂号〕崔氏以清河、?李等为其堂号。李堂:?李是使李白不能开口吟诗。唐朝崔颢任尚书员外郎,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又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不敢再在楼上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堂联〕崔姓的堂联有:一门孝友(崔);三礼义宗(崔灵恩)。五原贤守(崔宀是);四皓齐名(崔广)。覆瓯待相(崔琳);却璧鸣廉(崔挺)。世推三虎(崔琳三兄弟);人羡五龙(崔玄日韦)。八行称于众口(崔贡);三相出诸一门(崔铉)。慈父神君,民歌遍汲县(崔琼);清风高节,师表出增城(崔与之)。中年才号大儒(崔瑗);少小博学通百家(崔亭伯)。教民纺织留芳远(崔宀是);立石直笔播誉长(崔浩)。秉仁岳峻;动智渊明(崔敬邕碑文联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诗中联句)。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崔氏23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崔氏264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396例。崔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崔杼;东汉有崔朝,安平人,侍御史,又崔实,五原太守,安平人;唐代有崔胤等23人做过宰相,有音乐家、诗人崔希真,又有诗人崔颢;宋代有画家崔白,经学家崔子方,右丞相崔与之;元代有书画家崔彦辉;清代有学者崔述。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崔姓238603人,临汾市33858人,洪洞县6744人。

〔供橱〕崔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三号供橱。

〔家谱〕崔姓的家谱有:《山东广云崔氏族谱四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江苏泰兴润东崔氏续修族谱八卷》(北京图书馆);《江苏江阴崔氏宗谱六卷》(吉林大学);《浙江鄞县崔氏重修庆源堂谱序一卷》(浙江鄞县章村乡);《浙江象山崔氏家谱一卷》(浙江象山县文管会);《安徽黄山太邑崔氏宗谱四卷》(安徽省图书馆);《福建浦城崔氏合修族谱十一卷》(福建师大);《河南项城崔氏族谱一卷》(河南项城县档案馆);《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河北大学湖南省图书馆(存一卷)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存三卷));《崔氏宗谱八卷》(北京图书馆(二部));《崔氏宗谱不分卷》(宁夏大学);《山东崔氏族谱七卷》(洪洞大槐树祭祖园)。

〔字辈〕清宣统二年崔琰修《崔氏族谱》,辽宁锦西崔姓一支字辈谱为:“封文显德,克永康祥。”1936年崔毓鑫等修《崔氏族谱》,河北庆云崔姓一支字辈谱为:“志朝启延,中首学裕,汝泽振峰,全。”1985年由修崔雅、崔殿朋、崔昭恭修崔氏族谱》,山东崔姓一支字辈谱为:“临观复豫泰,师节履渐丰,咸恒谦鼎随,莘益震晋升,壮同蒙泽坤,济需雷山乾”。1993年濮阳崔氏一支字辈谱从二十八世起为:“仁义立本恒,礼智瑞劭英,先训相继全,文华振昌宏”。

〔迁徙〕崔姓发祥于山东省境,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是称盛于清河、博陵两郡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故历史上扬名显族崔姓名人,几乎都出于这两个地方。于是,崔姓自汉代以后,就有以“清河”、“博陵”为两郡望。其间,崔姓还繁衍到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姓为北方士族之首,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仍将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看了以后很生气,认为:崔氏早已衰微,即无显官,又无人才,不能列为第一。下令改以李氏为第一,皇后族长孙氏为二,崔氏列第三。其实唐代崔姓仍然显赫,曾有23人做过宰相。由此看来,在唐宋以前,崔姓主要是以北方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为其繁衍的地区。崔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但唐以后崔姓才大批南迁,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氏迁入辽东一带,以至今天朝鲜族中以“崔”为姓人相当不少。总之,历史上,崔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洪洞大槐树移民永城崔氏一支始祖讳金明,明朝洪武三年春,由山西洪洞迁居河南永城县古城村,迁居时携四子,将四子分为崔、谢、张、陈四姓,祠堂对联为:“西本洪洞绵世泽,东迁永邑振家声”;山东崔氏一支始祖讳洪,于前明初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奉旨迁居范县旧城崔家楼,崔氏分布七县为:范阳、萃县、阳谷、台前、郓城、鄄城、梁山,已传二十五世;濮阳崔氏一支始祖兄弟二人,于明永乐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长门迁居崔北旺,次门迁居窦村,迄今已传十九世;濮阳崔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文留镇前崔庄村;濮阳崔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渠村乡大芟村;新河崔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沙井村;新河崔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足家寨村;尉县崔氏一支始祖讳山,于洪武年间迁居尉氏县;洛阳崔氏一支始祖讳道亨,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洛阳市太后庄,有四子:清、洁、泽、源,后迁居宜阳县崔庄村;沈丘、郸城崔氏始祖讳仁美、讳云定,于明洪武四年自山西洪洞迁居砖桥寺,后迁居中沟店,迄今已传二十三世;宜阳崔氏一支始祖讳思,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宜阳县,至清初又迁居翟沟、安沟;西平崔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西平县崔庄,迄今已传24世,子孙分居崔庄、敬庄、后庄、抗庄等地,计196户,800余口人;西平崔氏另一支始祖兄弟四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西平县五沟营镇大崔庄村;西平崔氏另一支始祖讳茂林于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西平县吕庄乡小崔庄村,后迁小马庄、芦庙乡半截楼、任三楼、同心寨等地;孟津崔氏一支始祖讳上任,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相传五门一居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谷庄,一居孟津大崔沟,迄今已传二十三世;范县崔氏一支始祖讳世洪,于明初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奉旨迁居范县许崔楼村;焦作崔氏一支始祖讳和甫,于明初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焦作县河南河内县(沁阳、博爱);林州崔氏一支始祖讳通、讳达、讳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林州市林邑砚花水村,后裔分布崔家屯、刘家屯等地;林州崔氏另一支始祖于兄弟三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林州市河顺乡马家山村,兄弟三人改姓为曲、崔、粟;洛宁崔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马店村;莘县崔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魏庄乡三马固村;黄骅崔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旧城镇西崔庄村;安国崔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安国县里河村;河间崔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河间县石槽乡;武清崔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广济寺奉诏迁居武清县河北屯;大城崔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旺村镇崔四岳村、王香屯乡西桑生村、东桑生村;曹县崔氏一支始祖讳四老,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崔庄村;温县崔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温县祥云镇作礼村:大城崔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旺村镇大崔四岳村、王香屯乡西桑生村、东桑生村;大城崔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旺村镇小崔四岳;阳谷崔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七级镇崔庄村;阳谷崔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安乐镇崔庄村;阳谷崔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定水镇西崔庄村;阳谷崔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闫楼镇崔堂村;阳谷崔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范海镇崔庄村;开州崔氏一支始祖讳惟仪于明永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北省开州府,后移山东东明县崔村;内黄崔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内黄县东庄镇三流河村;永城崔氏一支始祖讳金明携四子(分为崔、谢、张、陈四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古城村,后迁居河南永城县清凉集;崔氏始祖一支讳道亨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洛西太后庄(亦称太古庄),后二世祖源迁居山泉寺(今属宜阳县崔村);临颖崔氏一支始祖兄弟四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长兄居临颖县崔庄(原名武岗庙),二弟居西华县率母乡焦岗村,三弟居泌阳县沙店,四弟居郾城县砖桥乡河崔。河崔崔氏后裔先后迁郾城县万金乡前崔、五沟营镇大崔、商水县砖桥乡东崔、长葛县老城镇芦庙、郾城县砖桥乡段庄等地。今五沟营大崔崔氏后裔散居于五沟营镇东街、丁崔、丁王等地,且均系郾城县砖桥乡河崔四门祖之后;西平崔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西平县宋集乡崔庄。今已传24代,散居于本乡崔庄、敬庄、后岳庄、抗庄等地;西平崔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西平县杨庄乡崔庄,后迁杨庄乡董坑村南,后官府灭其族,幸存者寥寥无几。后子孙繁衍,部分迁本乡杨集,部分迁它乡;西平崔氏另一支始祖讳茂林于明未清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吕庄小崔庄(已湮没),其后裔又自小崔庄迁西平县吕店乡小马庄。其族人有部分迁芦庙乡半截楼、任三楼、同心寨等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