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景区动态

袁(yuán)姓

分类:
姓氏介绍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4/12
【摘要】
系承涛涂,始祖为袁政。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三十三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袁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袁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潜夫论》。〔姓源〕其姓源自妫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新唐书·

系承涛涂,始祖为袁政。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三十三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袁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袁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潜夫论》。

〔姓源〕其姓源自妫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姓氏谱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妫氵内河滨,后代又以妫为姓。妫姓的后裔传至胡公满,在西周初被封为陈侯,陈侯胡公满其孙子叫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妫诸其孙名涛涂,涛涂用祖父字中的爰字作为姓,称爰氏。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因爰字和袁、辕、木袁、氵袁、援等字同音,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此六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记载,“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秦朝末年,涛涂的后裔辕告因避难,住在黄河、洛河之间,告的小儿子政又改辕姓为同音的袁姓,袁政就成了袁姓的立姓始祖。

〔郡望〕袁姓郡望主要有陈郡、汝南郡、河南郡、东光县、彭城郡、华阴县、陈留郡、濮阳郡、京兆郡、太原郡、襄阳郡、宜春县等。汝南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堂号〕袁氏以陈郡、汝南、彭城、陈留、卧雪、守正等为其堂号。卧雪堂、守正堂:都是东汉袁安的故事。袁安没做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他为什么不求亲邻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得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袁安为人严谨,后来做了楚郡太守。因为楚王英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大力为蒙冤的人平反昭雪。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堂联〕袁姓的堂联有:扬风仁政(袁宏);卧雪清操(袁安)。忠臣孝子(袁粲);四世三公(袁安)。隋主宫人,司花美誉(袁宝儿);随园女弟,小草楼居(袁枚)。叱逆怀忠,谁出其右(袁淑);负图卫主,义重予生(袁粲)。才捷当庭赋铜鼓(袁枚);节高卧雪对梅花(袁安)。疏陈五弊(袁恺);曲列三绝(袁山松)。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袁崇焕自题联)。政得民心,后剌史称前刺史(袁滋);春交郎手,小登科兆大登科(袁筠)。抚射衔道义;接武在文章(康有为题袁崇焕祠联)。到处自开诗世界;无人不拜老神仙(袁枚)。黄初词赋空千古;白下江山送六朝(孙子潇赠袁枚联)。明德自有达人后;忠臣心求孝子门(袁祖德祠联)。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袁氏35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袁氏240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76例。袁姓的历史名人西汉有经学家袁固生;东汉末年有诸侯袁绍、袁术;唐代有宰相袁智弘;明代有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明末有抗清名将袁崇焕。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袁姓77986人,临汾市8942人,洪洞县1106人。

〔供橱〕袁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三号供橱。

〔家谱〕袁姓的家谱主要有:《江苏云阳袁氏宗谱十卷》(河北大学);《浙江桐江侯川袁氏宗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湖南宁乡袁家河袁氏家谱□□卷》(湖南图书馆(存卷22));《四川监邑袁氏麟亭宗谱□□卷》(四川图书馆(存卷3));《菏泽袁氏家谱》(菏泽县白虎村袁训奇)。

〔字辈〕1921年袁敏榕等纂修《袁氏支谱》,江苏丹徒袁姓一支字辈谱为:“恭宽信敏惠。”新续字辈谱为:“仁义乃贤师,忠孝承家学,道德培福基。”通许长智乡袁庄袁氏一支字辈谱为:“文字明锡,帷以永世,树德洪开,子生金玉,家传春长,经纪续昌,富贵荣华,贤孝安康。”

〔迁徙〕胡公满不仅是中国陈姓的始祖,而且还是袁姓家族的始祖,具体讲,袁氏的得姓始祖是涛涂,而立姓始祖则是秦末的袁政。可见,陈、袁两氏在三千年前就本是一家。同时,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今河南的淮阳一带,而袁姓家族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过,以“袁”为氏的袁姓,立姓的时候似乎比中国许多姓氏晚了很多,但是袁姓家族,至西汉,发展迅速、地位显赫,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袁政传至10世孙袁干,封贵乡侯,居陈郡,为著姓,此郡实为袁氏立姓后最早居住的地方,时间大致在西汉初,不过汉时具体迁居地是在阳夏。由于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袁姓又在此发展成大族,该地至晋代属陈郡,故号称陈郡袁氏。此后,迁徙于各地的袁姓多为陈郡袁氏分支,他们把“陈郡”作为党号,世代追宗拜祖。至东汉,“汝南袁氏”成为当时特别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袁姓子孙或因做官,或因避祸逃难,四散分居北方广大地区,并有袁氏散居江南许多地方。经过漫长的繁衍,袁姓逐渐又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陈留、宜春等郡望,而这此支系又多出自陈、汝南两望族后裔。从历史上看,隋唐以前,袁姓的显赫名人也多出于这些地方。袁姓南迁大约于唐代以前,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姓入闽也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另外,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姓氏中,袁氏也是大姓。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洪洞大槐树移民菏泽袁氏一支始祖讳正,字成甫,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督民迁入山东曹县黄岗集后又迁入关王庙北袁家固堆,族叔迁于东明县,祠堂对联为:“洪洞分枝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滕县袁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南石乡石沟管村;滕县袁氏另一支始祖于明代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张范乡袁庄村;新河袁姓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董夏村;新河袁姓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杨家庄村;莘县袁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城关镇花园村;郓县袁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县伟庄乡袁楼村;枣庄袁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枣庄县石沟管村;通许袁氏一支始祖讳清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内,后迁居通许县长智乡袁庄村;濮阳袁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广济寺迁居濮阳县白仓集村;濮阳袁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文留镇袁庄村;濮阳袁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袁庄村;密县袁氏一支始祖于明末自山西洪洞迁居密县袁庄村;洛宁袁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兴华;黄骅袁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黄骅镇楼东村;阜平袁氏一支始祖兄弟二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一人落户河北,一人落户河南省项城县;大城袁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旺村镇大荆河村;睢州袁氏一支始祖讳某,字火景生,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睢州;阳谷袁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张秋镇袁庄村;阳谷袁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安乐镇袁楼村;阳谷袁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高庙王乡袁楼村;阳谷袁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范海镇袁楼村;临清袁氏一支始祖兄弟二人讳鳌、杰于明成化年间自山西洪洞县东迁,兄居清南永固集,弟居清邑北袁家屯。后嗣繁衍迁徙,科公迁郭村,延忠公迁子路坟村,士杰公迁开州里商村,忠公迁固城,春公迁开州白土罡庞楼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