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李(lǐ)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4/12 11:07
【摘要】
系承皋陶,始祖为利贞、李耳,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晋中、晋北、晋东南。李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嬴姓。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

系承皋陶,始祖为利贞、李耳,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晋中、晋北、晋东南。李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嬴姓。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其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皋陶,因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官。生有儿子伯益,被赐为嬴姓,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生恩成,后子孙历虞舜,从夏朝到商朝,世代都担任大理的官职,因此皋陶的后裔按照当时的社会习惯,以官为氏,就用官名中的理字作为姓。到了商纣王时,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理徵字德灵,因敢于直言向纣王进谏而为纣王所不容,最后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的旧址伊侯之墟,靠吃木子即李子的果实充饥才能得以活命,于是就理姓改为李姓。另一种说法: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因理、李两字古音相通,老子为利贞的裔孙,因祖上世世代代为理官,便也以李为姓。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②源自他族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又聊城的李姓有两支,一支世代担任契丹族的酋长,后来迁到京兆;另一支为奚族人,姓氏不明。这两支族人都由唐王赐为李姓。又鸡田的李姓,原为河曲的一个部落,后来这个部落的光进作了唐朝的节度使,于是唐王赐光进姓李;又渤海国是唐朝时人建立了政权,渤海人茹常作了朔方的将领,因屡立战功被赐姓李,并改名为嘉庆。③源自他姓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唐时有名叫董秦的,是幽州蓟地人,从叛将史思明的军队中突围出来,唐朝大将李光弼将他召到国都长安,唐王赐他姓李;西域也有李姓。唐肃宗乾元元年,西域匿识国国王来朝见唐王,唐肃宗赐他姓李。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鲜卑族的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姓单姓李。又同州蒲城人郭子和与他的弟弟子政、子端、子升一起归附唐朝,唐王赐他姓李。〔郡望〕李姓的郡望主要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中山郡、广汉郡等。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设置,属今甘肃省东乡、陇西地区。治所在甘肃临洮。

〔堂号〕李氏的堂号主要有陇西、赵郡、平棘。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今甘肃的兰州、巩昌、秦州一带)。

〔堂联〕李姓的堂联有:陇西望族;北海名流(李邕)。卫公勋业(李靖);元礼门墙(李膺)。经传道德(李耳);名重谪仙(李白)。家藏邺架(李泌);召赴玉楼(李贺)。居士词犹传漱江(李清照);娘子军莫与争锋(平阳公主)。狂歌痛饮双仙骨(李白);索句呕心一锦囊(李贺)。木荣花绽展春色;子孝孙贤传嘉风(木子为李)。岷江水利千年颂(李冰);昌谷诗风万里香(李贺)。诗礼趋庭,人羡邺侯卷轴(李泌);忠贞体国,世瞻元礼肃墙(李膺)。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李耳);渊源溯唐代,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李白);鸣凤朝阳,谏诤均推御史(李善感);宫袍带月,神气咸饮谪仙(李白)。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李袭誉);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李文忠)。胪唱儿孙三百辈;经传道德五千言(李氏祠联)。楷模听松风,敢与龙门望第;文章标花萼,莫忘鹿洞遗规(李氏祠联)。玉炉修炼延年药;真道兴诚益寿丹(李耳说经台联)。匡山怀哲士;青莲慕奇才(李白祠联)。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李兆洛撰书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撰书联)。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李氏329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李氏1806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774例。李姓的历史名人古代有伟大哲学家、道学派创始人李聃,即老子;战国时赵国有名将李牧,秦蜀郡太守、都江堰的建造者、古水利专家李冰;两汉有飞将军李广;随末李渊、李世民建立唐朝;唐代名将军李靖,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唐末名将李克用,克用之子、后唐始主李存勋;五代南唐开国皇帝李日升;南唐后主著名词人有李煜;明代有哲学家李贽;明末有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末有总理大臣李鸿章等。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李姓2645270人,临汾市318198人,洪洞县61999人。

〔供橱〕李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三号供橱。

〔家谱〕李姓的家谱有:《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南京大学重庆市图书馆);《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北京图书馆(三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北京图书馆);《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吉林大学华东师大);《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河北大学);《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北京图书馆);《平定李氏族谱六卷》(平定南坳镇西锁簧村);《临清李氏族谱》(临清县肖南村);《新密尧城东街李氏族谱》(洪洞大槐树祭祖园);《山东淄博淄川李氏一卷》(山东图书馆);《山东高密李氏家谱四卷首一卷》(科学院图书馆)。〔字辈〕据清光绪年间李几屏修《李氏族谱》,河北高邑李氏字辈谱为:“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民国年间李士伟修《李氏支谱》,河北永年李姓一支字辈谱为:“藩赓先德绪,经世重文章,永守修家业,延年毓庆昌。”清光绪年间湘修《李氏家谱》,江苏昆山李姓一支字辈谱为:“世以厚德传家,儒雅修身为本”。另据李鸿绪《湖北阳新李氏源流》一支,江西建昌(今南城)李姓一支字辈谱为:“略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洛阳孙旗屯乡马营村一支字辈谱为:“金月修治庆,昭宪有正祥,兴继传书道,万世尽荣光”。

〔迁徙〕李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洪洞师士(皋陶)村。李姓有两大望族,即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最初皆发祥于河南鹿邑一带。而陇西郡在历史上是最为著称的,明代大学者宋濂,曾列李氏为天下五大望族(即太原之王氏,清河之崔氏,陇西之李氏,荥阳之郑氏及范阳之卢氏)之一。李氏宗支遍及全国,陇西及赵郡县是其繁衍中心。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利贞4世孙硕宗,硕宗5世孙乾,仕西周为御史大夫,乾之子即耳(即老子),耳之孙宗,仕魏为官,封于段,为干木大夫。宗之子同,为赵大将军;同之子兑,为赵相;兑之子跻,为赵阳安君。跻有二子:云、恪,恪之子洪,任秦太子太傅;孙兴族为秦将。兴族之子昙,仕赵为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又入秦,为御史大夫。昙有四子:崇、辨、昭、玑。至战国周赧王时分为两支:长子崇,任秦国陇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今属甘肃境)房始祖。这支李氏,其后分迁各地,分别在古时的顿丘、渤海、梓潼、范阳、广汉、丹阳、安邑、平凉、敦煌、绛郡、武陵等地形成当地一大郡望。自李崇开基陇西郡到李渊建立唐朝,这一支派共传32代。昙四子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生有三子:云、牧、齐。其次子李牧为赵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今属河北境)房始祖;李齐有中山相,是为中山始祖。这一支李氏,其后分迁各地,分别在古时的中山、江夏、颍川、辽东、广陵、汉中、常山等地形成当地一大郡望。自李牧开基赵郡到唐时李元哲开基广陵郡共传38代。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之后都成为魏晋至隋唐时的各门大姓。如有建立唐朝的李渊这一家人,是来自陇西,后在山西太原一带得到了充分发展,至盛唐,本支日繁,一共有39房;迁去河北的一支,大约在汉末三国时,又分东、南、西三组,都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总之,李氏繁衍播迁的情形大致如下:早在先秦之时,已有李姓迁居山西、四川等地。汉代两大支系即陇西、赵郡两望族已基本上形成,并开始在北方各地播迁。到三国之时,李姓向东北已迁居到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已迁至今宁夏一带;向东南已迁居至今江苏、江西,向南已迁入今湖北;向西南已迁至今云南。其中,四川成都一带的李氏在三国之际得到了迅速繁衍。尽管自李耳以后,李姓人口逐渐增多,分布也更加广泛,名人知士不断地涌现,但在晋代以前,李姓还称不上大姓。只是到了十六国时,由李姓人先后建立的两个政权,提高了李姓的声望,加之北周、隋代陇西李姓世为皇帝国戚,官位显赫,使李姓社会地位大为上升。至唐代,统治中国达300年之久的李氏作为“国姓”很是显贵。首先是宗室子孙大举地蕃衍。据有关资料统计,唐朝有19位皇帝,每帝多则20余子,少则也有2子,19帝合计有219子,平均约每人12子,各自又分衍出许多支派,这就形成了宗室李姓人口的加倍持续增长。加之,皇帝赐姓于他族、他姓人以国姓,使唐代李姓族派更加庞大。据有关资料查知,唐初因功被赐以国姓“李”的就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姓之多。与此同时,最高统治者又千方百计拔高李姓。正是缘于以上诸多因素,才使得李姓一举成为唐时门第最为显赫、人口急剧扩充、郡望获得空前大发展的姓氏。其中,陇西郡和赵郡的李姓发展最为著称。据有关资料统计,唐时在朝廷任宰相的,陇西李氏有10人,赵郡李氏则达17人之多。由上可见,由陇西郡及赵郡所分衍的李姓支族,在唐代以前,主要播衍分布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换言之,李姓大举南迁是始于唐代。唐代李姓南迁主要有两次:一是“安史之乱”时,二是从唐末黄巢起义至五代;北宋末,也是李姓南迁的一个重要时期。据《李氏族谱》记载,唐初,有李氏随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至唐末,又有李氏由长安迁汴梁(今河南开封),再迁至闽地之莆田、晋江等地。也有直接自河南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至宋再由闽迁居广东等地。南迁的结果,使李姓开始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清之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洪洞大槐树移民平定李氏一支始祖讳江,于明洪武初由平阳府洪洞县迁居平定县州南营街,后迁居西锁簧村;临清李氏一支始祖讳伯当,于明永乐年间自洪洞迁居临清县城西北肖家寨村;临清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肖寨村;新密李氏一支始祖讳政,世居洪洞,自永乐年间迁豫,兄弟三人,长居密县,次居洧川,三居新郑,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威县李氏一支始祖自明洪武末年由洪洞县二十五里方保村迁于威县直隶广平府曲周县城东北九十里的油坊村,大始祖住魏家寨,二始祖住李家店,本生始祖行三讳三老住油坊村,四始祖不知归往何处,五始祖住李家道沟村;濮阳李氏一支始祖明初由陇西经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顿丘李家庄十一世祖徙居澶东银岗固堆,后卜居安楼、曹县、鄄城,迄今已传十九世;洛阳李氏一支始祖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洛阳县西马营村,迄今已传二十四世;洛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全仁,于明洪武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西阁里奉诏迁居洛阳县余庄镇,后迁居洛阳县西南路滹沱村;洛阳李氏另一支始祖兄弟三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洛阳市坡底村、丘庄村、李家庄村;洛宁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城关余庆村;沁阳李氏一支始祖讳荩臣,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沁阳县李洼村、刘村;新安李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迁居新安县骆岭又迁栗园;邯郸李氏一支始祖讳海龙,于明永乐年间应诏率三子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邯郸县姬庄,迄今已传三十世;新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东顺城官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高庄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小屯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埝城村、王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沙井村、西小漳;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马庄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姬家圈村、北张化庄村、安庄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迁居新河县杨家庄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南杜兴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周家尧村、辛章庄农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南小屯村;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苏章村;民权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林七乡夏庙,迄今其后裔已发展约五千余人;修武李氏一支始祖讳乾健,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岗庄村,迄今已传14世,20余户人,170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大李村,迄今已传23世,40余户人,200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葛寺村,迄今已传23世,20余户人,120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生华,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南张村,迄今已传18世,80余户人,540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江,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保丰寨村,迄今已传20世,60余户人,347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昌素,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北霍村,迄今已传23世,90余户人,568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凤池,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前高村,迄今已传15世,30余户人,263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光贤,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东水寨,迄今已传17世,20余户人,141余口人;蒿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蒿城县近庄村;赵州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赵州县;济源李氏一支始祖讳思明,山西洪洞人,于明永乐中自山西洪洞迁居济源县;伊川李氏一支始祖讳诚,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伊川县马铃山半坡村;洛宁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三年从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迄今已传24世,约4000余人,后裔分布洛宁崛山、庄上、西陶峪、赵村、中方、兴华、良泉沟下峪、余庄、复兴庄、槐树原孙洞、王范、中高村、下高村、郭头、上戈中村等地;温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洛阳温县西马营村;濮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滑县,后迁居濮阳县两门镇两门村;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李大郭村、梨园乡焦集村;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陈家草庙,后改为中草庙村;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文英,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海通乡后康庄、两门镇小海通、习城乡宋楼、五星乡水牛寨、八公桥镇寨城、白土罡乡狮子寿、李庄村;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子、讳园兄弟二人,于明洪武四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子岸乡李子园村;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万历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梨园乡龙常治村;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东梅寨、狮子寺、渠村乡张屯;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酸枣庙,后改名东酸庙;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城东大李庄迁居濮阳县王称土固乡李庄、白土罡乡枣科;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元末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郎中乡李白邱;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新习乡后寨村、南沙窝村、文留镇东酸庙、韩李庄、王称土固乡李庄、习城乡李拐、徐镇前九章、李忠陵、梨园乡梅寨、五星乡李楼、胡状乡李家寨、李家海、西李家寨村;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柳屯镇土岭头、城关镇李堤村、渠村乡南李庄、濮阳县郎中梁郭、八公桥镇大山、小山;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琦,字虎山,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柳屯镇虎山寨村;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柳屯镇渡母寺、文留镇芽豆屯、庆祖镇刘榆林头;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庆祖镇李寨,兄弟各安其家,并修土寨防水,兄居东,弟居西,故名东、西李家寨村;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弘治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王称土固乡李家拐村;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十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子岸乡东沙窝村;清丰李氏一支始祖讳信,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窑当村,迄今已传25世;清丰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敏,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东小什字村,迄今已传25世;清丰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恭,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官路边村,迄今已传23世;清丰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德,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清丰县城西李家庄村;南乐李氏一支始祖讳从心,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南乐县南杨村,后迁城内,官至工部尚书,总理九河;南召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南召县磨屋街;通许李氏一支始祖讳成,元末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省通许县陈邑之南石岗村;扶沟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李太村从大槐树迁居河南扶沟县北街;太康李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讳大成、讳二成、讳清,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太康、扶沟,老三留山西;孟津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渑池南村,后迁居新安马行沟,迄今已传十九世,人口达万人之众,分布新安、渑池、洛阳、偃师、卢氏、临汝、宝丰、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台湾、云南、黑龙江等地;孟津李氏另一支始祖讳贤兴,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大槐树镇迁居洛阳,一支迁居洛阳西小屯、三井洞东、西门店等地;洛阳李氏一支始祖讳厚甫,于明朝中叶自山西洪洞迁居洛阳县李家屯村;洛阳李氏一支始祖讳贤兴,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洛阳县西山岭头;杞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奉命自山右洪洞城内喇叭巷乡迁居杞县枣园村迁居杞县;鄢陵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鄢陵县马场乡半截岗村,迄今人口一千多户,四千余人;五莲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山东省五莲县;柘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弘治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柘城县洪恩集;驻马店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驻马店县;唐河李氏一支始祖讳天定,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唐河县郭滩乡李楼村,他的大儿子明永乐年间生,故名永建,二儿子永甫,三儿子永贵,分家后,把铁锅摔成三份,各拿其一,永建在郸城县落户,叫上李楼,老三永贵,在湖北枣阳落户,叫下李楼,老二留在本处,叫中李楼,迄今二十世;洛宁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余庄、槐树原孙洞、王范村、中高村、下高村、郭头村、上戈中村、余庄;洛宁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复兴庄村、洪崖村;洛宁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武穆营村;伊川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伊川县半坡乡大庄村;汤阴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汤阴县王陵乡镇抚寨村;浚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浚县李小二屯;民权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林七乡夏庙村;巩义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巩义县新中村、回郭镇马口村;密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奉旨迁居密县平陌乡牛岭村;郑州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郑州市庙李村;原阳李氏一支始祖讳?,号福宁,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原阳县福宁集;葛县李氏一支始祖兄弟二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葛县增福庙;郾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末自山西洪洞迁居郾城县李集、新店;虞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虞城县李老家;柘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弘治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柘城县洪恩集;商水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商水县李埠口村;东明李氏一支始祖讳仁甫,于明永乐二年,经山西洪洞广济寺迁居东明县大屯镇夏营南园村,后裔分布曹县魏湾李岔楼、潭里及兰考南彰乡刘桥、王庄和民权花园乡各村、本县刘楼乡邓王庄等村,人口约三千余人;潍坊李氏一支始祖讳唐、讳树兄弟二人,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潍坊市李家寨村;汶上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汶上县沟头村;郓城李氏一支始祖讳帮正,于明洪武五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郓城县和睦里村;郓城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城县和睦里村;临邑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鹳村老槐下迁居河北枣强县,明永乐年间又迁居临沂县李家乡郭家村,迄今繁衍人口四百多人;临清李氏一支始祖讳伯当,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肖家寨村;莘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河店乡务庄村、魏庄乡两江店村、十八里铺乡李楼村;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燕店乡雅淡里、刘庄乡李官目、城关镇花园、李名扬村;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邹巷乡牛王庄村;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士先一家七口,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王庄乡李官村,至明英宗正统年间,讳士先的长子李山峰在县府当了官,穷山僻壤出了名当官的,不论官大官小,村人皆引以为荣,于是便将村名改为李官村;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李姓三户,于明惠帝建文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观城镇孟秋寺村;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兄弟二人,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古城镇岔楼村;黄骅李氏一支始祖同金、孔三姓由山西洪洞迁黄骅市黄骅镇东孙村村;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黄骅镇后店子、齐家务乡李村;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同卞、孙三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间二庄南赵村;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同王、田三姓,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滕庄子乡岭庄村;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同王、宋三姓,于明代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南排河镇李家堡村;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同杨二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齐家乡二麻姑村;赞皇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赞皇县;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瓦里瓦岗村迁居大城县刘各庄乡九宫村、大城县大广安乡李零巨村;大城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洪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南召扶镇小李庄村;肃宁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居肃宁县刘家村;枣强李氏一支始祖讳鸿,于燕王扫北后自山西洪洞迁居枣强县;新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新城县李家营村;元氏李氏一支始祖讳运,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金盆村迁居元氏县固乡南因村;河间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河间县北司徙乡李张各村;内鄢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内鄢县西聪明村;蓟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迁居蓟县李庄子村;武清李氏一支始祖讳靖,于明成祖燕王扫北时,于山西榆次在洪洞县大槐树集中迁居武清县,始祖李靖因战功卓著,被明成祖封为“镇国将军大刀李靖”;汉沽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天津市汉沽区茶淀村;郊区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天津市郊区北仓村、李七庄村;平谷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十五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旁迁居北京市平谷县东高庄村;房山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房山区黄山店村;北京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门头沟北岭村;毫县李氏一支始祖讳缉、讳集兄弟二人,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亳县李老庄村;萧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萧县黄口区藏阁村,迄今已传二十一世村;利羊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利羊县汝集乡湾里村;丰镇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八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丰镇县官屯堡村;清水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清水河县暖泉;赤峰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赤峰市王家店村;麟游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麟游县丈八乡店子壁口村、鸳鸯河村;合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陕西省合阳县南知堡村;宜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方里村迁居宜阳县西石村乡王莽村;高青李氏一支始祖讳元,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磁关李家村迁居高青县青城镇亭子李村;韩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韩城市龙门镇上峪口村;原平李氏一支始祖讳显,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圪针沟大槐树迁居原平县东社村,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商邱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商邱县;涉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涉县井店村,后迁居涉县东寨;禹州李氏一支始祖讳经世,字函子,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禹州白沙镇;寿光李氏一支始祖讳岐,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寿光县碾子庄村;禹城李氏一支始祖讳黑、白,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禹城县辛寨村;聊城李氏一支始祖讳鸡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东迁居聊城县朱家庄乡四家李村;定陶李氏一支始祖讳庆,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定陶县李家村;正定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北中奉村、南中奉村;正定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西杜村;正定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窑上村;正定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洛从,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小邯村;平乡李氏一支始祖讳老大及侄子,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平乡县李庄家村、高村;确山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河南省确山县大槐树村;利辛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安徽省利辛县汝集乡湾李村;高阳李氏一支始祖讳居信、居贤,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小兴州迁居高阳县边渡口乡小冯村,迄今已传二十一世;晋城李氏一支始祖兄弟五人,于明朝自山西洪洞老槐树底下迁居晋城市李山村;交城李氏一支始祖讳元清,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交城县吉尧村,后一支迁居祁县来源镇;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里坦镇小沿村、大沿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大童子乡大里北村、菜园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郑家村乡后屯村、前屯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王香屯乡李王只堡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王香屯乡东陈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大广安乡李零巨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大广安乡阁里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旺村镇梁四岳村、东臧庄村、大次花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王文镇三轴北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南赵扶镇小李庄村;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留各庄镇洼里村、小九宫村;阳谷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西马庙村、李楼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后李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寿张镇炉里村;阳谷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寿张镇李成谷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张秋镇大李海村、李堤口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阿城镇北李庄村、大洼李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阿城镇李庄村、小洼李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七级镇李庄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安乐镇东李楼村、西李楼村、李八堤口村、李庄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定水镇郭庄村、楼里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石佛镇青杨李村、东柿子园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闫楼镇李庄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范海镇北李庄村、南李庄村、李炉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郭店屯乡南李庄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郭店屯乡东李庄村、后李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杨庄乡李庄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大布乡李堂村、李楼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翟庄乡李庄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西湖乡李店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高庙王乡李楼村、高李圈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高庙王乡李堂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李台镇李台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李台镇李炉村、前李村、后李村;阳谷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八里庄村、枣棵李村、李寺亭村;内黄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内黄县东庄镇三流河村李流河自然村;开州李氏一支始祖兄弟二人讳肇昆、肇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开州北二十五里王庄村,而后肇基公又移居王庄西十二里张仪村,肇基公分为三门,长门居关帝庙左右,次门居关帝庙西与北拐西南庄,三门居寺迄西前魏家。春祥公在朝为官,因受挫移居清丰县西南姚屯村,随外祖母定居,改姓姚;清丰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9)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清丰城东北三十三里天云寺,后嗣散居两省三县四个村,清丰县天云寺、裴海,观城东关,范县徐楼,至1984年已传二十四世;济源李氏一支始祖讳思明,因避乱自山西洪洞迁居阳城,明永乐中,再徙河南济源县;沁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沁阳李家洼村,后又迁至刘村;临清李氏一支始祖讳伯当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临清市肖家寨;曹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曹州尹集,七世祖思敬分居山东鄄城县彭楼乡破庙李庄;洛阳李氏一支始祖讳厚甫于明中叶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洛阳李家屯,族人分为三支,一支迁居龙门镇,一支居屯北街大槐树下,一支居屯中街;东明李氏一支始祖仁甫于明永乐二年(1404)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东明县大屯夏营南园村,后嗣先后迁至曹县魏湾李岔楼、潭里,兰考南彰乡刘桥、王庄,民权花园乡各村和本县刘楼乡、邓王庄等地,至二000年,已传29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