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郑(zhèng)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4/16 16:35
【摘要】
系承姬友,始祖为郑鲁。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二十三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郑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郑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姓源〕其姓源自姬姓。据《史记·郑世家》、《通志·氏族略》

系承姬友,始祖为郑鲁。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二十三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郑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郑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

〔姓源〕其姓源自姬姓。据《史记·郑世家》、《通志·氏族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裔孙后稷承袭姬姓,传十五世孙周武王灭商建周,建都于镐,称西周。传至周厉王时厉王有个最小的儿子叫姬友,在周静王即位二十二年以后,即公元前806年,静王把同父异母的少弟姬友封在郑地,郑地故址即今陕西华县一带。友就是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他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将有变乱发生,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太史伯说:“位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郐两国之间,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是个即安全,又可供日后发展的地方,可以把妻子儿子先安排到那里。”郑桓公采纳了太史伯的建议,于公元前772年把家属及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发生“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和晋文侯共同辅助周平王迁都洛阳,并将郑国的国都迁到溱水和洧水之间,称之为新郑。郑武公、庄公相继为周平王的卿士。郑国在春秋初年为强国,后渐衰弱,传至十四世郑康公,共十四代,二十三君,四百三十一年,于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掉。郑国王室公宗族纷纷外逃,桓公友的十五世孙鲁迁到陈国与宋国之间,并以原来的国名郑作为姓。郑姓的远祖为郑友,立姓始祖则是十五世孙郑鲁。

〔郡望〕郑姓郡望主要有荥阳郡、洛阳、高密郡、雍州、陇西郡、南阳郡、会稽郡等。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州地区。

〔堂号〕郑氏以荥阳、博经、安远等为其堂号。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堂联〕郑姓的堂联主要有:家传诗教;系出荥阳(郑玄)。艺工三绝(郑虔);文成一家(郑厚)。古之遗爱(郑子产);号为司农(郑众)。贤传欧母(郑氏欧阳修之母);巧乞采娘(郑采娘)。北战南征收宝岛(郑成功);船来帆往下西洋(郑和)。草随爱日生书带;兰及春风兆笔花(郑玄)。书画留三绝(郑虔);文史添五略(郑樵)。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郑侠)。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郑崇);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郑玄)。威震西域封安远(郑吉);学传北海集大成(郑玄)。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郑燮)。祈招诵歌,谏言忠直(郑丹);霸桥风雪,诗思清新(郑繁)。昭氏启孙谟,经文纬武;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郑氏家庙联)。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燮自题联)。石井满腔血;瀛台寸草春(沈葆祯撰郑成功祠联)。听甫书之履,声响蓬莱(郑崇);出道德之门,辉联阀阅(郑玄)。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郑氏59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郑氏434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561例。郑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越国有郑旦;战国时韩国水利家郑国;东汉经学家郑玄,又有郑宽中,平陵人,经学家;北魏书法家郑道昭;宋代有郑樵,莆田人,历史学家;明代航海家郑和,民族英雄郑成功;清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郑燮,即郑板桥,著名书法家郑石如。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郑姓174406人,临汾市28066人,洪洞县6241人。〔供橱〕郑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三号供橱。

〔家谱〕郑姓的家谱主要有:《河北宁晋郑氏族谱八卷》(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江苏溧水郑氏宗谱一卷》(江苏溧水县柘塘乡富塘村);《江苏宝应郑氏家谱八卷》(北京图书馆);《江苏丹阳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泰顺荥阳郑氏宗谱》(浙江泰顺县文物博物馆);《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安徽博物馆);《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北京图书馆);《安徽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北京图书馆安徽图书馆);《福建连江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福建连江县档案馆);《福建莆田郑氏大宗系不分卷》(福建师范大学);《新密郑氏家谱》(洪洞县志办)。

〔字辈〕1921年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辈谱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远日,显达盛英贤。”又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辈谱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又清康熙二十九年由郑氏九世孙郑访,十一世孙郑荃作谱序,民国六年续修《郑氏家谱》,新密郑氏宗派二十字字辈谱为:“以式来观化,可则在用中,明新本格陵,修齐乃治平。”黄骅郑氏一支字辈谱为:“履挥思邦克、光廷□宗□、云方宝清汝、树精炳吉盛、庆殿万世洪、立继学兴绍、连同振俊明、福寿汉维春、建伯孝敬瑞、崇广秀祥承、怀孟作家焕、飞耀泽润昌”。

〔迁徙〕郑氏最早发祥地是在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间地。因郑氏来源比较纯正,故历史上郑氏家族人士见于族谱及有关资料的记载其脉络也是比较清晰的。秦时,至19世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是为洛阳始祖。汉时,郑氏传至27世郑奇,出任河南太守,出于怀念先祖勋业,便举族迁回荥阳,为荥阳始祖,其后世代繁衍,发展到“天下郑氏出荥阳”,故郑姓又有以“荥阳”为其堂号。荥阳也为郑姓早期繁衍中心,故后来的郑姓中国人也多出此地。可见,秦汉之际,郑姓已迁入邻近的地区,主要是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又有29世汉光禄大夫郑宾居山东高密,是为高密始祖;31世后汉大司农郑众,其子安世,迁居咸阳,即为雍州始祖。41世郑温有二子:涛、晔,涛居陇西,为西祖;晔居南阳,为北祖。郑氏南迁始于汉代,此时已有一支郑姓南迁到浙江等省。因汉武帝今“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郑氏24世郑吉便与其侄郑远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为迁浙始祖。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之时。据有关资料所载,南迁江南各地的郑姓多为仕曹魏为征东大将军、郑庄公35世郑泰之后。具体讲,是始于39世郑痒,因仕吴为车骑常史、东安太守,便举家南渡于扬州丹阳,是为南渡始祖。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不断地繁衍迁徙,遍及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此时郑姓南迁已达福建省境,后发展成为入闽八姓之一。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晋郑昭,荥阳人,永嘉之乱,避地入闽,居永泰,曾游莆田葬基祖。故郑氏族谱以郑昭为入闽始祖。由郑昭至庄、露、淑,子孙散处全闽,居仙游者为淑之后,居莆田者为露之后。至明朝弘治年间,仙游之郑氏始分居泉州、南安,为开泉州、南安之始祖。至隋唐,郑氏在我国北方的荥阳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有多人在朝中官至相位,家族甚为显赫;在江南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分布于今湖南、浙江、福建等地。其中,以浙江、福建郑姓分布为最多。至宋、元之际,郑姓已遍及今华北及华东广大地区。明、清之际便广布于全国各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新密郑氏一支始祖山西洪洞人,由晋而迁荥之大寺谷,由荥而迁密之白庙坡,迄今已传十九世;新安郑氏一支始祖讳春,于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居新安县郑坡;新安郑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安县后沙洼村;尉氏郑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尉氏县郑家坡;郓城郑氏一支始祖讳突,于明嘉靖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城县水堡迁箕山,嘉靖十三年,四支沛公由箕山迁郓城县西关;洛阳郑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洛阳市平乐村;濮阳郑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习城乡户、庆祖镇前郑寨;濮阳郑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庆祖镇水屯村;曹县郑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郑庄乡;黄骅郑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河北滦县柳宁营,后再迁于黄骅镇大街南;黄骅郑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黄骅镇前场村;黄骅郑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郑家林迁居黄骅市黄骅镇郑仁村;黄骅郑氏另一支始祖同鲁二姓,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官庄乡梁口,明永乐二十年,二世祖由齐家务乡高子始祖地迁来建村;黄骅郑氏另一支始祖同何二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吕桥镇何家桥村;黄骅郑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吕桥镇郑家口村;黄骅郑氏另一支始祖讳荣俨,于明永乐二年叔伯兄弟七人自山西洪洞郑家枝迁居沧州、黄骅市官庄乡、丰润县宋家营、天津市西青区、静海北韩庄、天津大港区等地,迄今已传十八世;怀柔郑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十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怀柔县北房村;固源郑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固源县;城固郑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城固县孟营乡郑塘村,兄弟三人分居三处,把锅砸烂以锅沿、锅帮、锅底相对而认;大城郑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郑家村乡郑家村;新河郑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后沙窒村;大城郑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平舒镇郑裴庄村;阳谷郑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七级镇郑庄村;阳谷郑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定水镇郑庄村;阳谷郑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西湖乡郑庄村;阳谷郑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石门宋乡郑庄村;成安郑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成安县李家疃乡郑家庄村;新河郑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后沙窒村;菏泽郑氏一支始祖讳自西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菏泽市郑庄;荥阳郑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