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董(dǒng)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5/10 15:16
【摘要】
系承颛顼帝,始祖为董父、辛有、参胡。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二十九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董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董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姬姓。据《姓氏

系承颛顼帝,始祖为董父、辛有、参胡。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二十九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董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董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姬姓。据《姓氏急就篇》记载,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本姬姓王族,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董督即孝察收藏晋国的典籍史册,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其后裔以官为氏称董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辛有实为董父之裔孙。②源自己姓。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古帝王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的十四人分姓为姬、酉、祁、己等十二个姓。相传颛顼帝之孙吴回之子叫陆终,陆终生有六子,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地在昆吾国,昆吾国故地在今河南许昌东。樊之后裔有名叫叔安者被封在丹风羽人彡国,风羽人彡国故地在今河南唐县南部。叔安的儿子名叫董父,学习驯龙,侍奉舜帝,相传董父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在他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非常高兴,于是舜帝赐他姓董,号称豢龙氏。他的后裔即为董姓。③源自己姓。据《董氏世谱》记载,相传上古颛顼帝的孙子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陆终有子叫参胡,姓董,其后裔为山东董姓。以上三支董姓实出一源,均为黄帝之裔孙颛顼帝之后裔。

〔郡望〕董姓的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堂号〕董氏以陇西、直笔、良史为其堂号。直笔堂、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以下杀上曰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好的史官)。〔堂联〕董姓的堂联有:千秋良史(董狐);百代儒臣(董仲舒)。千秋良史(董狐);一代儒宗(董仲舒)。天人三策(董仲舒);兄弟五奇(董昭)。双成笙韵(董双成);小宛香奁(董小宛)。织嫌偿债(董永);种杏成林(董奉)。春风先入户;暇日偶窥园(董仲舒)。三策仰前徽,道阐纯儒学业渊源须念祖;千秋留直笔,书传良史风规整肃永贻孙(董氏宗祠联)。澄澄水映千江月;淅淅风筛一岸蒲(董解元《西厢记》联语)。苍松翠柏窥颜色;秋水春山见性情(董其昌撰联)。竹送清溪月;松摇古谷风(董其昌自题联)。旋乾转坤,移山倒海;济人利物,震古铄今(董必武撰夏门集美鳌园联)。贤者亦乐此;卓尔未由从(董姓厅堂联)。搏击咸称卧虎(董宣);文章屡世古鳌(董忄栗、董越)。麝墨轻磨声韵玉;兔毫初点色翻鸦(董解元《西厢记》联语)。秉笔不容情,良史无私毁誉(董狐);佩弦期易性,家臣欲急作为(董安于)。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董香光撰书培风阁联)。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董氏26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董氏215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64例。董姓的历史名人春秋时晋国有史官董狐;西汉有儒学家董仲舒;东汉有太师董卓,又有著名孝子董永;隋代有画家董伯仁;唐代有宰相董晋;五代有名画家董源;明代有书画家董其昌;清初有名妓才女董小宛。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董姓205038人,临汾市29224人,洪洞县8187人。〔供橱〕董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三号供橱。

〔家谱〕董姓的家谱有:《河北丰润董氏家谱二十四卷》(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江苏铜山董氏分谱二卷》(北京图书馆);《浙江鄞县董氏宗谱二卷》(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安徽泾县广川董氏宗谱五卷》(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安徽石台广阳董氏宗谱四卷》(安徽省图书馆);《董氏族谱四卷附一卷》(人民大学);《山村董氏续修族谱不分卷》(江西省图书馆);《董家庄董氏族谱九卷》(天津档案馆)。

〔字辈〕1914年董贻玖纂修《董氏族谱》,湖南湘潭董姓一支字辈谱为:“名初贻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1927年董德庵纂修《董氏宗谱》,广川(今河北景县)董姓字辈谱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又续修字辈谱为:“善崇方正,习尚贤良,兴诗立礼,必世永昌。”山东淄川罗村董氏一支字辈谱为:“口思永启远,连汝德奎善,志玉庆明新,家立海成文,振兴仲学聿,诗书继世长”。

〔迁徙〕董姓发源于三个不同的地方,但为同一血缘的系族。同时,这三个不同地方的董氏的出现,也恰好为我们佐证了董氏最初迁徙的足迹。其早期具体播迁情形,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董自董父,舜赐姓董,裔孙辛有,辛有子孙分适晋,有董狐。董狐裔孙翳,汉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子孙遂居陇西。汉江都相仲舒少子之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总之,秦汉之际,董姓以散居我国北方为主,其中以今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分布较为集中,在不断地繁衍过程,董姓在今甘肃和山东省境分别形成了当地一大望族。其后便分支迁徙全国各地,故董姓有陇西、济阴两大郡望。汉末三国之时,四川、湖北、贵州等省境内已有董姓迁居。其中,迁入贵州省境的董氏,后形成了爿羊爿可一带大姓。其后随着历代王朝都城的变迁,董氏的繁衍也更为广泛,人数不断增加,族派也更为庞杂。魏晋南北朝时,因中原战事不断,董姓也同其他姓氏一样,大举南迁到今安徽、江苏、江西、湖北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唐、宋之间已有董姓从北方南迁至今浙江余杭一带。其中大约唐初,已有董姓迁入福建、广东等。明、清之际,董姓繁衍到全国在大部分地区。洪洞大槐树移民新安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高平迁芮城后徙新安县西关;新安董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安县董夏村;新安董姓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安县惟山村;修武董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前董村,迄今已传22世,10余户,25余口人;濮阳董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新习乡董凌平村;濮阳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文留镇董庄、梨园乡董家楼、五星乡土固堆村;濮阳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徐镇董寨村;濮阳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白土罡乡董林寨村;濮阳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四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苏家楼,明中期迁居五星乡草坡;郓城董氏一支始祖讳金山兄弟三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城,老大迁居于邑南大丰乡,即今东董店,次银山公迁居城内,后迁居邑南榆柳村,即今西董店,三耀山公徙居鱼台县;黄骅董氏一支始祖兄弟四人,于明万历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羊二庄镇董庄子村;武强董氏一支始祖于明代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武强县沙洼乡寺林村;房山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迄今已传二十三世;怀柔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怀柔县上甸子;丰县董氏一支始祖于元顺帝至正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丰县欢口镇董家集村;化德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山东东昌府,后避灾荒又迁化德县土城子;和林格尔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和林格尔县董家营村;阳信董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阳信县,后分三支,一支迁丹河镇,一支迁莱阳县,一支迁日照县;青县董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青县;成安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成安县东郭庄村;新河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惟山村;新河董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董夏村;阳谷董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董希贤村;阳谷董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毛桃董村;阳谷董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阿城镇董庄村;阳谷董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石佛镇董庄村;阳谷董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闫楼镇董营村;阳谷董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西湖乡苏王董村、南关董村;菏泽董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菏泽市董集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