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余(yú)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8/23 09:50
【摘要】
系承由余,始祖为由余、铁穆。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五十一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余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余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春秋时期秦国

系承由余,始祖为由余、铁穆。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五十一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余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余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春秋时期秦国由余之后。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记载,春秋时,西戎有名臣由余,其祖先是晋国人,他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英明大度,便留在秦国为相,深得穆公信任,并为秦穆公献策,谋划征伐西戎,穆公依计西行攻灭了西戎十二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裔用祖先名中的余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成为两支姓氏。同出一宗。由余虽然是今山西人,但建功立业在秦国,春秋时秦国先建都雍,后又迁都咸阳。其后代有落籍陕西和浙江省境以余为姓者,这样,后世余姓开基地也就是在这两个地方。②源自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皇族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系铁木复姓所改。据《余氏总谱》中诗载,“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到西涯。卢陵岸上分携手,风锦桥边插柳桠??”传说,元朝铁穆宰相乃忠臣,为一奸臣所嫉妒。有天夜里,铁木真梦有“五牛拱朝”,奸臣借机诡称铁相有五子。行将谋反纂夺帝位。太祖信以为真,即下诏捉拿铁相五子,为避免冤杀,铁相五子闻讯乘马逃出京城,往西南方向逃去。太祖亲率“洪兵”追杀,追至贵州境内,一说在四川泸州,铁相五子弃马步行,方到卢陵岸边,眼看洪兵追赶上来,五子急中生智,随手各折柳枝一束,迅速藏到风锦桥下水中,并持柳桠作掩护,追兵前锋可怜他们是忠臣之后,明知他们藏于水中,待太祖追到时诈称不知去向。这时,有人见桥下水动,提出可疑,太祖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向前追”。洪兵走后,五子上岸,分手前,由原来想改为金姓,决定改为余姓。余字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鱼”鱼字的同音字。③源自赤狄族隗姓之后。据《国语》记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郡望〕余姓郡望主要有下邳郡、新安郡、吴兴郡等。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至南朝宋改为郡。相当于今江苏省西北部地区。

〔堂号〕余姓以下邳、清严、忠惠为其堂号。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幼儿中比较有贤德的做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堂联〕余姓的堂联有:名高四谏(余靖);道就单车(余克济)。灵鼋负阁(余端礼);钓鱼列屯(余王介)。器徵台辅(余尧弼);胆落豪踪(余端礼)。清并林逋(余靖);学尊孟子(余允文)。劝子勿为官所腐;知君欲以诗相磨(梁章钜赠余小霞联)。尧臣荣列十才子(余尧臣);开龙合称三名家(余三胜)。蓉裳图文号双绝(余集);武良进士居第一(余煌)。兄弟睦,家之肥;子孙贤,族乃大(余小霞自题联)。琴操七弦,流水高山,自有知音良友(余伯牙);疏宗十渐,忠言谠论,克倾纳谏明君(余珊)。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余氏15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余氏134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161例。余姓的历史名人唐代集贤院大学士、古文学家余钦;宋代有宰相余天锡;明代小说家余象斗,兵部尚书余子俊,又有余珊,桐城人,为四川按察使;清代学者余子锦,诗人画家余集,天文学家、法律学家、历法学家余运灿,又有余萧客,长洲人,经学家。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余姓18684人,临汾市1980人,洪洞县59人。

〔供橱〕余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四号供橱。

〔家谱〕余姓的家谱有:《山东泗水余氏会通世谱五卷外纪一卷》(北京图书馆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江苏镇江京江余氏家谱四卷》(上海图书馆);《浙江淳安遂安西涧沣南余氏族谱三卷》(北京图书馆);《安徽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福建建阳书林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福建图书馆福建师大);《江西婺源沱川余氏家乘□□卷》(北京图书馆);《湖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湖北新洲县余集乡余集村);《湖南湘阴览渡余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湖南图书馆(存首卷1—8));《广东余氏族谱三十卷》(广东中山图书馆(二部)中山大学);《四川长寿余氏族谱一卷》(四川长寿县沙石乡场上村四川长寿县葛兰乡先桂村);《埠川余氏新纂宗乘五卷》(北京图书馆);《迁田余氏重修宗谱十八卷首一卷》(北京图书馆);《余氏宗谱二卷》(浙江兰溪县文化管理委员会(共三部));《余氏宗谱□□卷》(武汉图书馆);《贵源余氏支谱□□卷》(武汉图书馆)。

〔字辈〕1919年余志清修《余氏族谱》,安徽六安余姓一支字辈谱为:“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迁徙〕历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关于这一分布特点,我们也可从历代余姓名人的出生地窥见一斑。余、佘二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翔至咸阳一带。具体播迁情形,因缺乏有关资料,故难以详考。大致上讲,余姓于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不断繁衍。汉以后,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较南方比较起来要弱得多。其多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望族。此时,又因北方连年战乱,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或迁入湖北、或迁入湖南等地。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壮大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东南部一带两处望族。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始于唐末宋时,多居福建的建安、上杭、饶平,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已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洪洞大槐树移民新安余氏一支始祖讳万成,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新安县西克昌乡南之余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