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史(shǐ)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1/08 12:10
【摘要】
史(shǐ)姓  系承仓颉,始祖为史佚。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八十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史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  史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宋《姓苑》。〔姓源〕其姓源主要有四:①源自黄帝

系承仓颉,始祖为史佚。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八十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史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史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宋《姓苑》。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四:①源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之后。据《路史》记载及有关学者考证,仓颉为今河南南乐人,一说为冯翊人。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裔一支以官职为氏,称为史姓。②源自周朝太史佚之后。据《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后人赞扬他为史官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身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后人以先人官职中的史字作为姓。史佚一作史逸。西周末期又有太史太伯。到了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像晋国有太史史里黯、史赵、史墨、史苏,卫国有史朝、史鱼、史狗,虢国有太史史嚣,楚国有史皇,秦国有史颗。战国时期魏国有史起,韩国有史疾。这些史官有无血缘关系,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他们因官为氏,后裔都为史姓。③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所改。据《唐书》记载,北魏时阿史那部居金山,后有归附唐朝者,改为汉姓单姓史;另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隋唐时昭武九姓,有史姓;古西域有唐国支系史国居史城,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以国名史为姓。④源自他族改姓。据《唐书》记载,唐朝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史宪成、史宪忠、史孝章、其先本溪人,内徙灵武,为甘肃史姓。

〔郡望〕史姓郡望主要有建康郡、宣城郡、高密郡、京兆郡、河南郡等。京兆郡:即首都直辖行政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京兆尹,下辖十二县。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

〔堂号〕史姓的堂号有忠烈堂。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和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儿,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要把我埋在明孝陵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令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忍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堂联〕史姓的堂联有:直躬如矢(史鱼);忠谏伏蒲(史丹)。茅庐炼药(史通平);梅岭招魂(史可法)。千里过师从席枕;一身报国托文章(史可法)。阁部勋名常照世;诗书事业足传家(史泽咸)。蓼花雪汀秀乡里(史雪汀);翠竹震林绿江村(史震林)。南波传世诗书画(史翁);岵冈动人石竹兰(史震林)。光依日月,荣二字之褒(史浩);气吐风云,勤千秋之略(史万岁)。定乱安邦,常怀庙廊大志(史弘肇);出将入相,允称社稷名臣(史天泽)。伏蒲之忠,谏元帝而留太子(史丹);知矢之直,进君子而退小人(史鳅)。忠孝立身真富贵;文章行世大神仙(史可法)。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史可法)。史良娣得产皇孙,故储有后(史良娣);史翰林乞假归娶,嘉耦相攸(史贻直)。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史氏29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史氏280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史氏252例。史姓的历史名人周宣王时有书法家史籀;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史鱼;西汉有黄门令史游;五代后周有名将史彦超;宋代宰相史弥远;元代著名宰相史天泽;明代兵部尚书大学士、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清代宰相史贻直。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史姓174340人,临汾市23678人,洪洞县59113人。

〔供橱〕史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一号供橱。

〔家谱〕史姓的家谱有:《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浙江图书馆);《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上海图书馆);《浙江宁波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吉林大学);《湖北新洲史氏宗谱六卷》(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湖南衡阳史氏宗谱九卷》(吉林大学);《四川万县里牌溪史氏族谱十卷》(吉林大学)。

〔字辈〕1914年史良书续编《史氏宗谱》,浙江余姚史姓有宋定王讳浩编遗后嗣字辈谱为20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国,世贵端良彦,德乃忠厚嗣。”又有明景泰七年嗣孙士璧编字辈谱20字为:“缵述多俊奇,丕泽承嘉顺,京昌众深衍。后代存兴贤。”又有清康熙甲寅嗣孙大成续字辈谱20字:“志学朝隆章,敦宪希逢应,从善延明和,遵复绍光正。”又附埭头史姓字辈谱20字:“君仲原文存,世以忠良显,缵述是景企,嘉彦庆斯衍。”山东桓台史氏一支字辈谱为:“肇锡济元,余庆克昌,维允清正,恩佐华堂,修家致廷,树木建中”。

〔迁徙〕史姓分布广泛,起源复杂,当今史姓人士要想找到自己真正的出处,只有依靠其家谱、族谱追溯了。显而易见,要弄清楚史姓的具体播衍情形也是非常困难。据学者考证及有关史籍记载,大体上,史氏以官职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姓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据《江南通志》等记载,战国时有史举,为凤阳人,是楚国史氏的后裔。西汉时史氏以外戚累世公卿发展成名门望族,从鲁国的史恭的妹妹为武帝卫太子妃妾史良娣开始,直至史恭之子史高,史高次子史丹,世代为当朝要官。单就史丹九男而言,皆为侍中,诸曹史氏就有4人封侯,为卿大夫,2000石以上者10余人。王莽称帝后,还封杜陵史谌之女为皇后。汉至魏晋南北朝之时,史氏在北方所形成的5个主要郡望,即建康、宣城、高密、京兆、河南等,其中前4个均为一系,即汉代史丹的后裔在发展繁衍中形成的。据学者考证及有关资料记载,自史丹后其族人的繁衍情形是这样的;史丹裔孙、后汉归义侯史苞后人,西晋“永嘉之乱”时,避乱迁至河西建康,遂为建康史氏;史丹孙史均,均生崇,本杜陵人,东汉初年官至青、冀二州刺史,封溧阳县侯。东汉始建,下诏公侯皆就封,史崇率子孙定居于溧阳,是为宣城史氏;又史丹之后有史昙,昙曾孙史节为唐礼部侍郎,迁高密,遂为高密史氏。再有史丹孙史王广黄,留居长安,其后遂为京兆史氏。而后一支系突厥阿史那氏改姓繁衍而成。另据有关学者考证,仓颉的后裔,主要繁衍于宣城;太史佚的后裔,则主要繁衍于武昌。换言之,后世全国各地源自今安徽宣城的史姓人家,其始祖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史官仓颉;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姓,则是三千年前太史佚的后裔。另外,西汉末,已有史氏迁入广东、广西。东汉时,已有史氏迁入四川。史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宋之际便散居江南许多地方。宋明以后,史氏遍及全国各地。洪洞大槐树移民新河史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高庄村、辛章农村;南乐史姓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南乐县吴村、杨村、利固;莘县史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史家洼;郓县史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县陈坡乡史庄村;濮阳史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两门镇史家村;濮阳史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胡状乡史马羡;濮阳史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崇祯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子岸乡史掘地;获嘉史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获嘉县史庄;莘县史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家乡史家洼;房山史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丰镇史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丰镇县柏宝庄;凉城史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凉城县郭县窑;原平史氏一支始祖讳伦,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圪针沟迁居原平市中阳乡史家岗;大城史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里坦镇大邵村;密云史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密云县新城子村;阳谷史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张秋镇史塘村;阳谷史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安乐镇七里河村、史楼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