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魏(wèi)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1/31 10:16
【摘要】
系承周文王,始祖为魏斯。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四十七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魏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魏姓的记载最见于周朝《世本》。〔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姬姓。据《史记·魏世家》、《

系承周文王,始祖为魏斯。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四十七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魏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魏姓的记载最见于周朝《世本》。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姬姓。据《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姬水之滨,故而改姓姬。传至玄嚣,承袭姬姓,后再传帝·,生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稷传十五世孙周武王姬发终于灭商建周,建都镐。西周初期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传到孙子姬万时,毕国被西戎攻灭,便奔到晋国,担任了晋献公的大夫,晋献公是个很有才能的君主,在位期间攻灭了附近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毕万在公元前661年晋国攻灭霍、耿、魏三国战斗中,立了大功,于是晋献公就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分封给他,魏邑故地在今山西芮城北。此后,毕万的子孙以邑为氏,称魏氏。传至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联合瓜分了晋国,自成为一个诸侯,称魏文侯,建都安邑。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韩、赵为诸侯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战国初,魏惠王迁都大梁,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魏国王室的子孙就以采邑名魏作为姓,魏国的部分百姓也以魏为姓,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是为山西魏姓。史称正宗魏姓。②源自他姓所改。据《史记》记载,战国时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另据宋《稗录》记载,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本高氏,后改姓魏;另明代昆山人魏校,其先世本李姓,后改姓魏。

〔郡望〕魏姓郡望主要有钜鹿郡、任城。钜鹿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置钜鹿郡。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其地屡有变迁,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平乡以北至晋县一带。

〔堂号〕魏氏也以巨鹿、九合等为其堂号。九合堂:春秋时晋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

〔堂联〕魏姓的堂联有:源自姬姓;望出任城。公忠体国(魏绛);机警能文(魏收)。鹤山受业(魏了翁);虎观谈经(魏应)。书屏志画(魏徵);图象表功(魏相)。和戎著绩(魏绛);救赵全仁(魏无忌)。誓成宅相(魏舒);绰有祖风(魏莫言)。兼听则明,以古作鉴(魏徵);通经致用,拜夷为师(魏源)。穰侯家跻四贵(魏冉);伯起名列三才(魏收)。疏列御屏,契洽天子(魏徵);治称政谱,德薄黎民(魏了翁)。两袖清风廉太守;二分明月古扬州(阮芸苔赠魏春松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人即负国,何忍负之(魏向恒撰联)。虎观谈经,妙析异同之旨(魏应);鹤山受业,人推理学之宗(魏了翁)。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魏氏38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魏氏201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55例。魏姓的历史名人战国时魏国有魏无忌,又有魏咎,封宁陵君,秦灭魏后,废为庶人;西汉臣相魏相,定陶人,为御史大夫;三国名将魏延,南北朝时,北齐有魏收,下曲阳人,史学家;唐代名相魏征,宋朝大师诗人、经学家魏了翁,明代权奸魏忠贤,戏曲音乐家、昆曲创始人魏良辅,又有魏允贞、允孚兄弟,南乐人,皆举进士;清末思想家魏源等。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魏姓131850人,临汾市6091人,洪洞县685人。

〔供橱〕魏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一号供橱。

〔家谱〕魏姓的家谱有:《河北翼县魏氏家谱》(北京图书馆吉林大学华中工学院);《江苏丰县绍继堂魏氏族谱四卷》(江苏丰县顺河乡黄庄村苏庄);《浙江魏氏太廉堂进主册不分卷》(浙江图书馆);《安徽桐城皖桐魏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二卷》(人民大学);《山东金乡魏氏族谱八卷》(山东金乡县金乡镇小楼村);《河南项城魏氏族谱》(北京图书馆);《湖北崇阳魏氏宗谱八卷》(湖北崇阳县石城乡肥田村);《广东五华魏氏族谱一卷》(广东五华县文管会);《四川成都华阳魏氏宗祠族谱一卷》(四川图书馆);《魏氏族谱不分卷》(四川图书馆(存一册));《濂南下魏重修族谱不分卷》(四川图书馆(存一册))。〔字辈〕清光绪十六年魏子建修《魏氏族谱》,山西忻州魏姓一支字辈谱为:“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民国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字辈谱从始祖起为:“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元方,王永继存生。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山东桓台大王庄魏氏一支字辈谱为:“希怀允树茂,令绪大开基,聿立克建本,同敬远祖先”。滑县瓦岗乡魏庄一支字辈谱为:“原来自平阳、明作义成仁?”。〔迁徙〕魏姓最早发祥于今河南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从一开始就繁衍迅速。其后相当一段时间,主要是指春秋至秦这段时期,还是以此地为其繁衍中心,并且再繁衍到邻近的陕西、河北等部分地区,后尤以河北省境繁衍得最为旺盛,故魏氏郡望有巨鹿,其堂号也为“巨鹿”。据《史记·魏公子列传》等有关资料记载,魏公子即魏昭王少子无忌,在安未攵厘王即位后,被封为信陵君。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君子”。信陵君之后族大人众,山东、河北魏氏多为其后。其后支系脉络也非常清楚:信陵君之孙魏无知,汉代封为高梁侯。魏无知之孙魏彦,任张掖太守。魏彦之子魏歆,任巨鹿太守,开始定居巨鹿下曲阳。魏歆裔孙魏宣,汉代封为北海公,魏宣之孙有2子:魏俦、魏植。魏俦被尊奉为巨鹿魏氏的东祖,其后有魏元同,相武后;魏植被尊奉为巨鹿魏氏的西祖,其后裔有北齐仆射魏收。魏无知的长孙魏谌任西汉清河太守,在清河落籍;魏无知曾孙魏不害,其子任汉城太守,后定居于此。在秦统一天下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姓也不例外。如有魏相,原为济阴定陶人,后迁徙到平陵。总之,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一带又形成一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四川。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江西,或迁入福建等地。据《台湾魏姓相传》记载,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魏末南迁入闽,可见,魏姓迁入福建要比一般姓氏早得多。唐宋之际,遍及江南广大区域。其主要迁徙繁衍于福建、广东等地。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随陈元光开基漳州将佐,有魏仁溥其人。又据《五华魏氏族谱》记载:“三十九世淑玉公,原住江西石城县,生有四子:元、享、利、员。时值宋末,天下大乱,文天祥、陆秀夫、张志杰三人,扶宋主退扎于赣州。元兵杀至,兄弟四人避难,逃至宁化而分袂,移居三郡,元居惠州长乐为一世祖;享迁福建汀州,后迁惠州龙川县。”宋代以后,魏姓已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洪洞大槐树移民新河魏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南魏庄村;新河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杏园谷村、陈村;兰考魏氏一支始祖讳成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兰考县魏楼村;曹县魏氏一支始祖讳亮祖,于明武洪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魏庄村;曹县魏氏另一支始祖讳光祖、光亮,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迁居诏下,凡同姓者不准迁居一处,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魏刘两姓,铜佛为记,生则同居一村,死则同在一茔,遂迁居曹县长刘庄村,祠堂对联:“两姓人众莫测辟木石枝实基本;刘魏物繁难量犹水万派总同源。一本散万殊两姓枚举言分姓考;万殊归一本刘魏大同观合一宗。考昔洪洞一宗始;证今曹邑分姓传。两姓判初,先祖昭证有代远,刘魏肇基,子孙竞是一脉传;功成于谱,刘魏先世垂裕德,名就于宗,两姓后昆永历传”;赵州魏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赵州;天津东郊魏氏一支始祖讳诠、讳朝,于明永乐二年,身带龙票“跑马占地”,定居立村时以河南地名“铲滩”命名,官称“聚粮所”(为官府纳粮处),后因庄北高地“北坨子”风景秀丽,故又名“风云岭”,清雍正八年(1730年),因官府粮税过重及海水倒灌,此地遂成不毛之地,以赤碱滩成为此地代称,讹称“沉滩”,魏氏上书朝廷,言此地为赤碱滩,以求减免粮税,1934年,有魏氏和钧、和千二人提议改为“赤金滩”未成,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该村为抗日堡垒村,我党为了便于工作,将赤碱滩化名为赤土,1949年1月解放,为纪念革命战争的胜利,将“赤土”正式定为村名;郓城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县三屯乡西魏庄村;郓城魏氏另一支始祖讳沛,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城县和魏家路口;南乐县魏氏一支始祖于明朝自山西洪洞迁居南乐县寺庄乡利固村;濮阳魏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榆林头;濮阳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城关镇魏庄村;濮阳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新习乡小堤村;濮阳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庆祖镇魏榆林头村;滑县魏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滑县瓦岗乡魏庄村;长垣魏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长垣县魏庄村;林州魏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林州市河顺村;莘县魏氏一支始祖讳长寿兄弟二人,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莘县观镇黄固屯村;黄骅魏氏一支始祖同王二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齐家务乡王化庄村;献县魏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在槐树迁居献县城西古今庄村;无极魏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碾子村奉诏迁居无极县里家庄村;锡山魏氏一支始祖讳洪,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锡山县魏寨村,迄今已传十八世,有十余支,分布苏、鲁、豫、皖等省外,现已扩迁到宁夏、新疆、广东、四川等省;集宁魏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集宁市黄茂营村;大城魏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旺村镇魏荆河、王文镇魏王文、大童子乡魏里北、郑家村乡魏胡村;武陟魏氏一支始祖讳全性,字自诚,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武陟县杜村;正定魏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东庄村;成安魏氏一支始祖于明时自山西洪洞迁居成安县沙窝村;砀山魏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江苏省砀山县之魏寨村,迄今已传十八世;阳谷魏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魏楼村;阳谷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魏庄村;阳谷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后魏海村;阳谷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定水镇魏庄村;阳谷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石佛镇魏庄村、魏海村;阳谷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大布乡魏庄村;阳谷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高庙王乡魏楼村;阳谷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李台镇魏封老楼村;阳谷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洪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四棚镇魏台村;阳谷魏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范海镇魏兴庄村;范县魏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范县杨集乡灵奶奶庙村;杞县魏氏一支始祖讳成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杞县,永乐二年又迁居考城东北十五里魏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