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常(cháng)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1/31 11:31
【摘要】
系承周武王,始祖为康叔封。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九十四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常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常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朝《元和姓纂》。〔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姬姓。据《通志·氏族

系承周武王,始祖为康叔封。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九十四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常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常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唐朝《元和姓纂》。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①源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其弟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周公旦平定武康的反叛后,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周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称为卫康叔。卫国初建都于朝歌,即今河南淇县。是当时的大国,公元前660年左右,迁到楚丘即今河南滑县,后又迁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阳。公元前254年为魏所灭,成为魏的附庸。后来秦又把它迁到野王,作为秦的附庸。公元前209年为秦所灭。卫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存在时间较长,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的漫长时期。卫康叔的儿子食邑在卫国的常地,常邑故地在今河南省洛阳东,当卫国被秦国消灭后,他的后裔就用食邑的名称常作为姓,史称常姓正宗,是为山东常姓。②源自恒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宋真宗名赵恒,恒姓为避其名讳恒字,古时的恒字与常字同义,故恒姓的人则改为常姓。其后代主要繁衍于江苏的东海沿岸一带。③上古黄帝时代即有常氏。相传有占月的常仪,为帝·次妃,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的常先,这是见于史载最早的常姓。常姓应该说是早在五千年以前就有了。其后为河南常姓。另据《姓氏考略》记载,战国时吴国公族后裔有常姓,是为江苏常姓。

〔郡望〕常姓郡望主要有平原郡、太原郡、河内郡、武威郡。平原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置郡,治所在今年山东省平原县西南。其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西部。

〔堂号〕常氏又以太原、知人等为其堂号。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他的门客马周代写了30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得好。常何不愿偷别人功,就对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我的门客马周写的。”太宗马上封了马周做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给常何绸缎300匹。

〔堂联〕常姓的堂联有:节齐苏武(常惠);名擅儒林(常爽)。三年化治(常应物);一郡清风(常善)。御时濮阳县子(常景);雅号儒林先生(常爽)。华阳国志德名远(常璩);开平武王恩威长(常遇春)。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常建)。一生常继开平志;千里争传伍侠名(田汉撰赠常任陕联)。开国将军,平定天下(常遇春);创兴学校,领袖闽中(常六兄)。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常氏12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常氏45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69例。常姓的历史名人汉代有罗候常惠;三国时魏国有常林,温州人,大司农;后魏有名将常安成;唐代有诗人常建;明初有开国大将右丞相常遇春,又有散曲家常伦。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常姓156013人,临汾市15913人,洪洞县1559人。

〔供橱〕常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一号供橱。

〔家谱〕常姓的家谱有:《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山西图书馆);《江苏丰县常氏家谱六卷》(江苏丰县常店乡常娄村);《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卷》(江西图书馆(存卷2、4、6、卷末));《山东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山东泰安市图书馆);《湖南长沙东薮常氏家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湖南图书馆(存卷首));《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卷首一卷》(湖南图书馆);《延令常氏宗谱八卷》(北京图书馆(二部))。〔字辈〕据民国抄本《常氏族谱》,江苏如皋常姓一支字辈谱为:“敦愈怡乔吉,征善禄绶祥,谊修忠伦。”淇县赵沟常氏一支字辈谱为:“永存仕天志,久怀祖国兴,生平爱义德,中庸乐秋春”。

〔迁徙〕常姓的发祥地是今山东西部一带。最初,常姓也是以此地作为主要的繁衍中心。据有关资料记载,常姓的具体播衍情形是这样的:战国末期,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大江南北。至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今山西省境,后逐渐形成了以“太原”郡为中心地带的一大望族。同时,在山东西部常姓起源的老家,也形成了当地一大望族。汉末至三国时,常姓又有一支迁四川江原,后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河南河内有一支常姓发展成为望族。其中有一支常姓迁入甘肃境,并在今甘肃的武威一带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与此同时,因北方战乱,常姓也同其他的姓氏族人一起南迁,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之际,常姓在京城长安一带逐渐兴旺的同时,已有新丰人常衮迁居福建,是为入闽、粤始祖。宋代,常姓家族又有了新的血液注入,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有常姓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辗转徙居于今福建、广东,最后到达云南、贵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以后,又有一些满族人融入常姓,使常姓队伍更加庞大。总之,我国的常姓从历代繁衍迁徙的情形看,以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等省的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等省的分布次之。

洪洞大槐树移民赞皇常姓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赞皇县;新安常氏一支始祖讳福,于明洪武初由洪洞迁居新安县横沟村;郓县常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县李集乡常楼村;淇县常氏一支始祖讳发,于明洪武七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淇县鲍屯村,后移居赵沟村,迄今已传24世,后裔分布江屯、水屯、北下关、黄堆、常屯、北史庄、两座房、衡门、方寨、贯子、石河岸、万古等村,自1990年共有420户,2000余人;浚县常氏另一支常朝用,于明代从鲍屯村迁至浚县郭庄一带;修武常氏一支始祖讳相,于明初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张弓铺,迄今已传18世,52余户,452余口人;修武常氏一支始祖于明初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常庄,迄今已传23世,60余户,380余口人;濮阳常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新习乡常凌平村、白土罡乡东常寨村、常河渠村;濮阳常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郎中乡郎中集村;濮阳常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白土罡乡西常寨村、王称土固乡常庄村;叶县常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叶县常村;长垣常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长垣县常村;莘县常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王铺乡常庄村;黄骅常氏一支始祖同郭氏二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常郭镇常郭村;河间常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河间县石槽乡,兄弟三人为不分居异地,改为回、翟、常三姓,故有回、翟、常为一家之说;蓟县常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四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蓟县罗庄子村;顺义常氏一支始祖率家人,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顺义县赵全营村;大兴常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大兴县半壁店村;延庆常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延庆县清泉铺村;阳谷常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阿城镇常庄村;阳谷常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范海镇常楼村;浚县、太康常氏始祖兄弟三人讳福、禄、宽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长迁浚县屯子乡裴庄村,二迁太康县,三迁汴梁东北七十里河滩地,起村名常家寨(今常砦村)。常宽原配李氏,子一凤伟,留原籍洪洞。后六世孙常清、常明、常随正德年间(约1510年),又一次迁民到延津县马庄乡附近。后常随返回。约在十世前后,常姓分居多村,呈星形局势。有的迁村东南小堤上,起村名“新砦堤”(今常堤)。有的迁五里“白氏岗”(今苦庄西南张庄北)。后因他姓犯了灭门罪,无法居住,有弟兄三人,分居姚庄、苦庄、孙岗各一家。余者迁堤北常家坟一片高岗处居住(今潘砦西头)。后又因黄毛造反,迁朱砦东北头寨里,起名“东常庄”(今属朱砦村),有一部分迁封丘西吴村居住,好像是游牧生活,因当时放牛寻草,又往南迁十里多地称曰“牛场”(即今天王村乡牛场村),从此又迁荆隆宫乡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迁西北二里,跟杨姓同居,村名“常杨村”。后因洪水泛滥,从这里又分居到三十里外潘店西北一支,起村名“常庄”。余下的人少,故称“小庄”。后来小庄这些人迁堤湾一部分,常砦一部分。一部分在常家寨守旧不动。这时由于常氏村名增多,常家寨移“老常寨”。今常砦村大约至今位置变动不大。明嘉靖年代,还有一部分从常家寨迁堤北小圈堤窝里,跟王姓同居,村名“王家高庄”。后因本村盖起常氏家庙,王姓不绝,改村名“家庙庄”。在漫长的年代里,因防洪水小堤圈住家庙庄,又改为“堤屋峦”,后简称堤湾。民国二十三年(1934)黄河决口,堤湾房屋被洪水冲塌,村民搬至黄河大堤居住。民国三十年(1941),堤湾、常砦、东常庄三村常姓,从堤北把家庙南迁大堤南坡马路西边,坐北向南,旧式重修。常宽一支至今已传二十六世,人口约五千余人,占据封丘县四五个乡,十几个村庄。开州常庄一支始祖讳秉彝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开州西前化村居住;莘县常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莘县大张乡常庄村,清朝中期,常氏迁往河东;太谷常氏一支始祖讳仲林于明代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太谷县惠安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