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范(fàn)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2/02 11:32
【摘要】
系承丹朱,始祖为范会。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六十一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范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范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潜夫论》。〔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祁姓。据《通志·氏族略》、

系承丹朱,始祖为范会。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六十一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范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范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潜夫论》。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祁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相传上古舜王做了天子以后,封帝尧的儿子丹朱于唐,再传至帝尧裔孙刘累在夏末仕于夏王孔甲,因功被赐姓御龙氏。刘累后来迁居鲁县,其裔孙在商朝曾居豕韦,故因地而称豕韦氏。商朝后期,再迁居于唐地,到西周成王时,唐国被周公灭掉,唐国故地被分封给周成王弟叔虞,唐国王室则被迁到周朝京师附近的杜国,因此又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后来杜伯的儿子隰叔奔晋,为士师。隰叔的儿子士艹为以官名为氏,子孙称为士氏。士艹为的孙子士会,春秋时,担任晋国上军之将,因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来又得到范邑,范邑故地即今河南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士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又称他为范武子。他的子孙后来分为士氏,范氏、随氏三支。他之后有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辅政于晋国。可以说范氏曾称我国早期政治的世家巨族之一。至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地,范氏逃出晋国,后智伯并吞其地,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地名范作为姓。②范姓有外族一系。晋时,南蛮有林邑,又称占婆,十七世纪末亡于广南王范文,范文辅佐林邑王范逸,林邑王死后无子继位,范文自立为王,使得这一支范姓不断繁衍壮大。

〔郡望〕范姓的郡望主要有南阳郡、高平郡等。高平郡:先后有二处:其一为西汉置高平县,在今宁夏固原县;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置高平郡。其二为东汉章帝置高平县,在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晋太始元年(公元256年)改山阳郡置高平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堂号〕范氏又以高平、后乐、鸡黍等为其堂号。后乐堂:宋朝范仲淹,小时就以治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他当秀才时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来当宰相。

〔堂联〕范姓的堂联有:源自尧裔;望出高平(范氏郡望)。尘甑养晦(范丹);揽?待清(范滂)。沼吴归隐(范蠡);述汉成书(范晔)。生平惟存忠恕(范纯仁);胸中广具甲兵(范仲淹)。杖策定入关计(范文程);却虏作长啸声(范镇)。责君碎斗显忠爱(范增);后乐先忧法圣贤(范仲淹)。有祛病回春妙手(范汪);存先优后乐雄心(范仲淹)。齑盐淡薄心常乐(范周);潇洒襟期兴亦豪(范良遂)。四海云霞开曙色;五湖烟水荡春光(范蠡)。党祸诛连,子宁割爱(范滂);邓公应梦,母为留名(范祖禹)。揽?澄清,列芳名于八顾(范滂);先忧后乐,俪伟望于一韩(范仲淹)。博大开君,经筵反复陈说(范纯仁);清廉律己,莱芜歌颂相闻(范丹)。表世风流,仰止景仁道德(范景仁);冠朝人物,称扬文正功勋(范仲淹)。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自题联)。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范仲淹祠联)。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范氏33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84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范氏215例。范姓的历史名人春秋后期赵国有政治家范蠡;晋国有大夫范昭;战国时有范睢,原为魏国人,至仕秦国为相国;秦末项羽谋臣有范增;宋代有宰相范仲淹,著名诗人、大学士、崇国公范成大;清初有太傅范文程。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范姓167219人,临汾市33858人,洪洞县6744人。

〔供橱〕范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二号供橱。

〔家谱〕范姓的家谱有:《江苏无锡范氏家乘四卷首一卷》(江苏吴江县图书馆云南图书馆);《浙江宁波四明范氏家乘追远录二卷世次七卷世系录七卷》(北京图书馆);《安徽徽州歙州乘川范氏宗谱不分卷》(北京大学);《福建长乐范氏族谱八卷》(吉林大学);《山东黄县黄县范氏族谱□□卷》(山东黄县中村镇隆化村);《河南修武范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河南图书馆);《湖北范氏支谱十七卷首三卷末一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湖南宁乡范氏续修族谱不分卷》(湖南图书馆);《广东大埔范氏族谱七卷》(广东中山图书馆);《广西范氏族谱四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四川华阳范氏家谱不分卷》(四川图书馆);《范氏家乘十卷》(北京大学);《敦素堂范氏专系不分卷》(吉林大学);《范氏支谱不分卷》(北京图书馆);《范氏家谱六卷》(北京图书馆);《范氏家乘不分卷》(北京图书馆)。

〔字辈〕清嘉庆九年范光祺修《广西范氏族谱》,广西范氏一支字辈谱为:“荣耀均钟汝,森然执鉴清,标勋垂锦泰,树帜报铭泓,相照尧铨治,材熙圣锡淳。”又1932年范振愚修《范氏家谱》,江苏通州(今南通)范氏一支字辈谱为:“昭寿良翰辉,声若式根泽。”河南安阳范氏一支字辈谱为:“恒大培源本,主厚致通显,文章楷盛运,丹桂满庭芳”。

〔迁徙〕范姓最早发源在今河南省的范县。不久便大批迁入了晋国,并成为此地一大巨族。晋国灭亡,范姓或入魏地,或迁至陕西,或迁至古时南阳一带。至汉代前,范姓主要是繁衍迁徙于山西、河南、安徽、山东、陕西等省,故这段时期范姓名人也多出此地。经过汉代不断繁衍,其中,迁入古时河南南阳一带的范姓,大约在汉魏之时,逐渐形成了当地一大郡望。魏晋以后名扬天下的南阳范氏,以汉度辽将军范明友为其始祖。由南阳郡再分出的重要一支范姓,大致魏晋之时,在今山东形成一大郡望,亦即高平郡。关于“高平”这一故地名,历代易地有三处,即在今宁夏、山西、山东三省境。据有关资料判断,今山东省境的古“高平”地,很可能就是范姓取“郡望之地”。另外,汉代蜀地已有范氏。据有关资料记载,汉有范目,阆中人,从高祖于汉中起义,定三秦。另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唐宋以前,范姓郡望除上两郡望外,又有钱塘、汝南、代郡、敦煌、河内、山阳、陈留、外黄等。其中,钱塘范氏也出自范明友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范明友裔孙范馥,至唐代显赫一时;汝南范氏为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氏与代郡范氏均为汝南范氏分支,其始祖为东汉司隶校尉范滂;敦煌范氏也为南阳范氏分支,为东晋安北将军范汪之后;山阳范氏也为汝南范氏分支;陈留范氏为晋代范宣之族所在;外黄范氏为晋代范粲之族所在。范姓大批南迁也始于三国魏晋之时,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唐时,已有范氏入闽,至宋时福建的范姓人才日益增多。其开基清溪、宁化、上杭等地范氏也多为苏州范氏分支,而苏州范氏又为河内范氏一分支。其后,子孙再开基广东的潮州海阳、长乐、陆丰等县地。又据有关资料记载,至北宋末年,由于金兵的南下和宋皇室的南迁,以范仲淹嫡孙范正国为首在范姓人士也随宋皇室南下,最后定居江西临川,开创了范姓江西派,这一支范姓至明代,在东北地区得到了发展,人称沈阳范氏。据有关学者证实,今天的范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山西、云南、四川、江苏、浙江、辽宁、北京等省。洪洞大槐树移民安阳范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安阳市西郊西梁村,迄今已繁衍三千余人;黄骅范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四年奉诏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黄骅镇后场村;曲周范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曲周县安寨乡南吕林村;房山范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商都范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商都县范家村;濮阳范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徐镇范寨村;濮阳范氏另一支始祖同耿氏一同,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白土罡乡戚来庄村;修武范氏一支始祖讳大有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河流村迁居修武县;正定范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正定县大丰屯村;新河范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吕家庄村;阳谷范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安乐镇范楼村;阳谷范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安乐镇范庄村;阳谷范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石佛镇东范村;阳谷范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闫楼镇范庄村;阳谷范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西湖乡范庄村;阳谷范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高庙王乡范庄村;阳谷范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十五里园镇范庄村;莘县范氏一支始祖于明中期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莘县岳庄村,当时名为范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