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版权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7,  sxhtdh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100353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底部二维码

                

 

 

 

 

 

 

 

底部联系

电话
4000357118

传 真
0357-6658081

邮 箱
dhsbgs@163.com

地 址
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

老家文化

冯(féng)姓

分类:
姓氏介绍
来源:
2018/03/05 16:10
【摘要】
系承毕公高,始祖为毕万。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二十七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冯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冯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姬姓。据《后汉书》、《元和

系承毕公高,始祖为毕万。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二十七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冯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冯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世本》。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姬姓。据《后汉书》、《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人毕万,西周时,在晋国为大夫。当时晋国被曲沃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绛,降地故址在今山西翼城东南。随后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其中包括西周分封的魏国,晋献公便把它封给毕万。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互相兼并。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三家分晋,毕万的后代毕斯建立魏国,建都安邑。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一支孙长卿再封于冯城,冯城故地在今河南偃师东南,于是毕万的孙子就用采邑名称冯作姓。是为河南冯姓,史称冯姓正宗。②源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本归姓,因封邑在冯地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灭,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地,其后裔也为冯姓。

〔郡望〕冯姓郡望主要有始平郡、杜陵县、颍川郡、上党郡、长乐郡、京兆郡、弘农郡、河间郡等。始平郡:晋太始三年(公元267年)分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以西、宝鸡市以南、秦岭以北地区。

〔堂号〕冯氏主要以始平、杜陵、三同、市义、同舆等为其堂号。同舆堂、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同坐一车)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堂联〕冯姓的堂联主要有:望出杜城为二马(二马即冯);名满西域号双星(冯缭)。一绝惊秋鹤(冯秋鹤);三言载梦龙(冯梦龙)。才难自显方弹铗(冯火爰);位不稍迁老作郎(冯唐)。威震边关,名传中外(冯子材);义起金田,功耀古今(冯云山)。杏娥列史册(冯杏娥);婉贞照汗清(冯婉贞)。父号万石(冯扬);子通四经(冯奉世)。郑国名臣(冯简子);西京旧派(冯奉世)。焚券市义(冯暖);倚树让功(冯异)。抚蛮单骑平寇(冯伸己);挡熊弱质表忠(冯婕妤)。复旦光华欣有象;新年宴会傲无鱼(冯谖)。欲除烦恼须无我;经历艰难好作人(冯玉祥)。关内侯,因慈母而贵宠(冯勤);门下客,得孟尝乃优隆(冯暖)。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冯豹);端凝若植,禁中瑞饰之呼(后魏文帝冯后)。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过津(冯道诗句)。但都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冯道诗句)。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冯玉祥)。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冯煦自题联)。暂借荆山栖彩风;聊将紫水活蛟龙(冯云山自题联)。八骏传汉世(冯禧);三冯耀金溪(冯咏)。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冯定);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冯豹)。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冯氏55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冯氏230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87例。冯姓的历史名人西汉有车骑都尉冯唐;东汉有征西大将军冯异,又有辞赋家冯衍;五代有四朝宰相冯道;南唐宰相、词家先驱者冯延己;宋太常少卿、诗人、书法家、音乐家冯吉;明代有文学家、《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及《醒世恒言》的作者冯梦龙;清代有太子少保、抗法名将冯子材;近代有文学家冯至。〔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冯姓302181人,临汾市44174人,洪洞县2548人。

〔供橱〕冯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二号供橱。

〔家谱〕冯姓的家谱有:《河北涿县涿州冯氏世谱四卷》(北京图书馆河北涿县档案馆);《山西代县代州道後冯氏世谱二卷》(辽宁图书馆);《山西代县代州冯氏族谱四卷》(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山西图书馆辽宁图书馆辽宁大连市图书馆吉林大学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崇明冯氏支谱》(中央民族大学);《江苏宿迁重修花溪上当冯氏近谱十一卷首一卷》(哈尔滨师范大学);《四川华阳冯氏族谱一卷》(四川省图书馆)。

〔字辈〕据民国手抄本《冯氏家乘》,山西大同冯氏一支字辈谱为:“盛时天恕仕,绪云恩华振。”又1933年冯智杰修《冯氏族谱》,河北定州冯氏一支字辈谱为:“百千万亿云,仍盛富贵荣,福禄增知仁,圣义和德中。”山东淄川三里沟冯氏一支字辈谱自十六世起为:“谱,乃衍祚龄,汝毓其际,念兹丕承,永远超世,敬修长春,德志生辉,荣华万年”。

〔迁徙〕冯姓族系历代其脉胳还是比较分明的,其具体播衍情形,大致上,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据《汉书·冯奉世传》记载,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韩不能守,冯亭乃入上党城,守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君,与赵将抗拒秦,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在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之子为代相。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择、冯去疾、冯劫皆为秦相焉。??至冯唐,徙安陵。弟骞自上党徙杜陵,孙奉世左将军,生谭、逡、野王、玄、参。野王,左冯翊上郡太守。参,宜乡侯。汉功臣又有阏氏侯冯解散,谷陵侯冯奚谷传封六代。冯氏大举南迁始于晋末“永嘉之乱”时。此时冯氏已开始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至隋唐,已有冯氏南迁至福建省境。在这一不断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据《姓氏考略》等记载,大致有:出于上党的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的后裔;出于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光武帝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裔。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军”,曾经为光武帝平赤眉,击匈奴,被封为阳夏侯;杜陵的冯氏,则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裔。长乐的冯氏,为宜都侯冯参的后裔;京兆的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的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的后裔;河间的冯氏,则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代。唐宋时期,冯氏自北方先后有两次大举南迁,南迁繁衍的结果,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代州冯氏族谱》记载,冯氏之先,为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纪台人,宋时为评事者6人。明初,有冯有才者,其第5代孙隆奄,于成化年间,始迁山西代州,是为代州冯氏始祖;再传至贡士,卜居州城雁平副使署后,是为道后冯氏;入传至安西、凤翔,又分署前,是为道前冯氏。其子孙繁衍,或分迁扬州,或流居绥远、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安徽、浙江、江西、广东、云南等省。此外,据有关资料记载,今河南西平县的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24代,580余年。由上可见,冯氏自得姓以后,虽说支派繁多,但记载于史籍上早期的渊源还是比较清楚的。洪洞大槐树移民焦作冯氏一支始祖讳屏,于明洪武时,由晋之洪洞,迁居焦作县安信乡白龙涧村,后名冯家庄,迄今已传二十一世;赞皇冯氏一支始祖兄弟四人,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赞皇县布古庄村;赞皇冯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赞皇县;新安冯氏一支始祖讳自勉,兄弟三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安县流水沟村;新河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冯家庄村;修武冯氏一支始祖讳天成,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店后村,迄今已传21世,170余户,1089余口;修武冯氏一支始祖讳王路,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冯河村,迄今已传14世,30余户,190余口;修武冯氏一支始祖讳屏,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冯庄村,迄今已传22世,20余户,253余口;修武冯氏一支始祖讳天英,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中常村,迄今已传16世,32余户,244余口;修武冯氏一支始祖讳纯仁,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北孟村,迄今已传15世,19余户,110余口;修武冯氏一支始祖讳天成,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怀庆府修武县;曹县冯氏一支始祖讳荣,于明洪武十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村迁居东明县姚村,四世祖原、颀二公因水灾由姚村迁居冯砦村;濮阳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同安寨村;濮阳冯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户部寨小寨村;濮阳冯氏另一支始祖于清康熙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胡状乡冯寨村;濮阳冯氏另一支始祖同张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白土罡乡同安寨村;清丰冯氏一支始祖讳祖鏊,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马村,迄今已传24世;郓县冯氏一支始祖讳诚,于明洪武九年自山西洪洞县城南羊獬村迁居郓县黄安乡冯屯村;郓县冯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县潘渡乡冯店村;通许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通许县北十五里;民权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五十四户屯;获嘉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四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获嘉县冯庄村;封丘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封丘县冯村;束鹿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成祖朱棣扫北时自山西洪洞迁居束鹿县旧城乡;平谷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广济寺迁居北京市平谷县马昌营;十埝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十埝市徐家沟村;滑县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滑县高平乡葛村;大城冯氏一支始祖讳效姜,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南召扶镇冯庄村;大城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王香屯乡关家屯村;会宁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会宁县;东明冯氏一支始祖讳荣,于明洪武十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东明县姚村;成安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成安县冯金山村;唐河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省唐河县;阳谷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闫楼镇冯楼村;阳谷冯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郭店屯乡冯集村;范县冯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范县颜村铺乡前冯固村;焦作冯氏一支始祖讳天成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焦作市中站区,始居塔底,名其村曰塔底冯,后又迁至塔底之西,名其村曰店后(现属焦作市中站区北朱村乡)。至中华民国二十年,已传二十二世;通许冯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通许县北十五里;澶州冯氏一支始祖兄弟二人讳万良、万斗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澶渊城东四十五里大口寨村,后长门出外,次门留居此地。

上一篇:
下一篇: